【紀念西西】作家中的作家 文字與人格魅力:紀念文集《從跳格子到坐飛氈:西西追思文集》、《西西,她這樣的一位作家》出版 「西西空間」取址富德樓
「她首先是非常非常好的人,然後是作家中的作家。」作家何福仁於西西離世後如此形容她,道出其文學與人格魅力。二〇二二年十二月十八日,西西因心臟衰竭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五歲。作家逝後,留下多本遺作面世,最近西西文友亦有追思紀念文集出版,並由西西基金會宣布成立「西西空間」,讓讀者能繼續閱讀作家的文字與精神。
何福仁《西西,她這樣的一位作家》:她並不煉字,要煉的是意
作家何福仁是西西生前好友,他把過去數十年間寫作以及編輯西西書籍的文字,包括講稿、書評研究、書序、對談等雜文,結集出版《西西,她這樣的一位作家》,以作向致敬,並寄予深切懷念。回顧其人其事,如筆名「西西」起源,作品與西西的關係,成長與工作,患病後改用左手寫作,晚年病痛卻從不訴苦,何福仁多年來以好友相知的身份陪伴,憶述西西的一生,情感真摯。
首兩章「綜述」、「分論」佔去全書大部分篇幅,呈現西西生活的善良有趣,以及寫作的創作。何福仁於此書前言中,引述西西在《港島吾愛.風箏》一文形容法國著名攝影師拉提格(Jacques Henri Lartigue)的「不朽的藝術風格」,西西寫道:「有些甚麼是他不拍的?是災難、苦痛、不幸。他看過戰爭,兩次。他不是沒有見過苦難,但他要表現的是生活裏的甜美、開朗、良善的一面,叫人不要忘記,戰爭是短暫的。這成為了他不朽的藝術風格。」何福仁借用其意,並隨引文後補上一句:「這其實也是西西不朽的藝術風格。」他續寫:「看她一生的作品,我們沒有找到她對人生有一句怨言。這固然是出於本身的性情,積極,溫厚,與人為善,更是由於她對人世的看法,相信人還有善良的一面,她要表揚的,正是這一面。這是見過山不是山見過水不是水,而回復山是山水是水的清明之境。」
文章橫跨時間幅度長,從早期八十、九十年代何福仁對《我城》、《哀悼乳房》、《飛氈》、《春望》等作品的評論,到去年五月完成〈西西的創新〉,以不同角度析論西西如何突破舊元素,重組並轉化,當然少不了從文學寫作的挑戰出發,但何福仁更細談西西採訪、球評,縫熊及繪畫的創新,不但呈現今昔見解和脈絡,也提供更多角度更完整的回顧。
例如貫穿多篇文章是何福仁談論西西的「我」,除了西西作品不少以我命名,如《我城》、《我的喬治亞》、《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等,討論西西的作品如何直接來自自己或近親的生活經驗,指出生活經驗成為小說,要經過藝術過濾、剪裁、轉化。「西西這個『我』,是出發點,是切人點。自我的審視,在筆下其實成為他者,從特殊可以看到普遍,從一個小我,變成眾我。就像我城,其實亦反映他城。」
閱讀何福仁書寫西西的文字澄明透徹,像他扼要地寫道:「我們很難說西西某些句子寫得特別好,某些段落是金句,不是這回事,她並不煉字,要煉的是意,是整體。」正正道出西西文字世界的不朽趣味。
西西基金會主編《從跳格子到坐飛氈:西西追思文集》 成立「西西空間」整理手稿遺物
同期另一部紀念西西的出版為《從跳格子到坐飛氈:西西追思文集》,來自去年八月成立的西西基金會。文集由劉偉成主編,他在編者序道出將西西的悼文合為一帙「更重要的是想藉此立體呈現西西生平所輻射出來的生命能量和人格魅力」。
以第一輯為「西西追思會」為例,輯收去年一月八日於西西母校協恩中學禮堂舉行追思會的講辭,並附有追思會的分段錄影,保存較詳盡的追思活動紀錄。第二輯「西西與我」則從西西生前好友的追悼緬懷,例如何福仁、辛其氏憶述幾十年深厚情誼,是寶貴的友誼見證。(順帶一提,翻開文集折口,書封裏正正印上素葉稿紙,遙想素葉文學創作時代,足見心思。)無論是本地作家和海外文化人,細談西西的為人作風,幽默童趣、俠性助人,鮮活的文學形象,以及堅毅的精神,閱讀眾人對西西的懷緬和不捨,除了可以從不同敘述追思,認識這位重要華文作家的一生,也讓人感覺西西在彼此心中埋下美好種子,即使逝後,其良善真誠依然沒有離開。
「西西與我城」一輯中則收錄西西作品的評論文章,重新梳理西西書寫與城市經驗,呈現數十年來我城文化脈絡,並由此延伸西西對華文創作的影響,以至外譯歐美的不同迴響。
除了出版追思文集,西西基金會宣布營運「西西空間」,取址灣仔富德樓七樓。西西空間仿照西西故居,佈置原有家具,整理並陳列西西手作猿猴及手稿等遺物,將舉辦相關文藝講座及工作坊。惟目前處於遺物保育及整理工作,仍未開放參觀,基金會表示預計二〇二五年下旬正式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