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令很多展覽和藝文活動延期或取消,但同時卻促使創作人開拓另類途徑展示作品,以及跟觀眾交流,效果甚至比起在傳統畫廊擺展覽更有趣。香港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應屆畢業生Cary Fan的畢業展《水流柴》,以其長大的地方——長洲做主題,原本打算在市區擺展,但由於大部分場地都關閉,又有限聚令,於是膽粗粗問阿嫲借出長洲的屋前小花園,舉辦為期三日的半公開畢業小展。
展覽凝聚家人
Cary的展覽幾乎沒有宣傳,記者也是晚飯吃太飽去散步,才偶遇到這個隱身於村子小巷中的展覽。當晚剛好Cary和家人在慶功,輪流拍照留念,親戚們見到我和朋友兩個好奇張望的路人,便熱心地著Cary向我們介紹作品,甚至比畫家本人更肉緊。Cary指,很多住在島外的親戚都專誠回來慶祝,當日還有個親戚釣了一條約一米長的大魚,各人「分豬肉」,一人一嚿拿回家。
展覽的地方,是阿嫲屋前的小花園,一個幾十呎的三角形空間,原本種滿蘆薈、雞屎藤、柚子等的植物,阿嫲有時又會在這裡煲湯,但為了孫女的展覽,犧牲一下無所謂:「自己個孫女喎!望都望佢喺度擺啦!佢畫足幾日幾夜啊!」孫女立即笑言:「阿嫲我做Deadline fighter呢啲唔好講出嚟啊!」
Cary和男朋友以及一眾親友花了一星期執整花園,小小的空間現時放了十多張Cary的畫作和裝置。展覽名為《水流柴》,意指漂上沙灘的木頭,曬乾後可做柴生火,Cary指:「好比我們的祖先,他們也是水上人,在水上漂泊,捕漁維生,最終漂到來長洲定居。」
重現被遺忘的長洲故事
Cary一家人都是長洲人,雖然她小學開始便在市區上學,現在也住在市區,但幾乎每個周末以及逢假期便會回島,對長洲感情深厚。是次展覽的作品也是關於長洲的文化和歷史,包括一些現已消失的長洲地標,如現時廣受遊客歡迎的「甘永泰」魚蛋,前身原來是長洲街市。她又透過訪問島上的街坊和老人家,發掘長洲鮮為人知的故事,化成畫作,例如老人家經常說西園有鬼,小朋友不可內進;廣場的大榕樹住了神仙;日戰時,人們會躲進保仔洞;佛教慧因法師中學外以前是沙灘,打仗時用作亂葬崗等等……Cary解釋:「長洲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除了大魚蛋和糯米糍之外,還有很多被遺忘了的地方,我希望把它們重新呈現……現時很多人會追日本和韓國文化,但其實自己本土的文化也很有趣。」
由於政府推出限聚令,展覽只限每次兩個人參觀,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因此即使是經過的街坊,也留意不到,或以為是私人地方而未有進去看展覽。Cary坦言展覽人流不多,大部分都是街坊鄰居,但這種展覽形式卻更貼近社區:「在這裡可以跟很多不同的人去分享藝術,有一些街坊看到作品會很驚訝我何以會知道那些歷史和故事,甚至會反過來問我關於長洲的事,從中勾起他們的回憶和故事。」人流雖少,但與觀眾的交流卻更有機和深刻。展覽的最後一日,幾位得悉的街坊更帶同飲品和小食到場祝賀。
是次家庭式又具實驗性的社區小展覽,亦令Cary反思疫症下如何自處:「有時候困境反而令人思考更多的可能性,例如疫症下可以如何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接觸藝術,現時流行的google museum或其他網上展覽便是好例子。」Cary亦打算把作品放到網上,以及待疫情過後在長洲另覓場地展覽,令作品接觸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