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疫症的距離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電影與疫症的距離

contagion-1024x1024

武漢肺炎肆虐下,荒謬場景幾乎每天發生,老人家為了買兩盒口罩,而通宵多晚排隊;師奶為搶購廁紙,而大打出手;我們為避免感染,而斷絕一切社交活動。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當荒謬已成現實,電影與我們的距離從未如此接近,以下介紹數部與疫症相關電影,願我們能如電影一樣,有個完美結局。

《世紀戰疫》

武漢肺炎陰霾下,所有關於瘟疫的電影及紀錄片都很熱門,《世紀戰疫》(Contagion)近期亦登上美國iTunes熱門電影頭十名,美國觀眾似乎都要準備瘟疫來臨。看不見的恐懼從來都是最可怕的,因此經常成為恐怖或末日電影題材,將瘟疫形像化為喪屍,探討社會秩序崩潰下,人性的表現。

電影講述來自香港的不明病毒在美國爆發,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如何應對疫情。這部與現實相當接近的電影,如實反映大眾對瘟疫的恐慌,社會秩序大混亂下,令陰謀論者有可乘之機,間接增加傳染風險。

故事也探討政府的僵化思維與官僚主義,起初其中一名專家還以為病毒是生化武器,為在感恩節周末引起恐慌。電影借角色經歷,間接批判當代人的貪婪、自私與虛偽。反映大眾應對流行病時對他人不信任,但同時又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抵抗疾病。

contagion

《活死人之夜》

1968年《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上映,會吃人的喪屍怪物初登場,令觀眾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在30、40年代電影中,所謂的「喪屍」只是巫師的傀儡,《活死人之夜》重新界定「喪屍」, 奠定後世喪屍電影元素,包括食人肉、喪屍病以咬來傳染、射頭來殺喪屍、生存者的自私與合作、角色變成喪屍後所造成的衝擊等等。

《活死人之夜》講述Johnny與Barbara在賓洲的農莊遇上喪屍,他們與另外五人躲到廢屋中,各懷私心地利用屋裡的資源來抵抗怪物。其後,眾人決定利用卡車逃生,但準備卡車途中,卡車卻不幸發生爆炸。生還者互相爭執期間,喪屍成功進入屋內,各人或變成喪屍、或被喪屍親人所殺。

整部電影充滿絕望感,這份絕望並非要面對末日來臨,而是要面對人類的劣根性,及不管如何逃離反抗,也躲不掉輪迴的悲劇。女主角Barbara展現人性脆弱的一面,悲觀地受命運擺佈;黑人男主角Ben領導眾人,拿起槍抵抗喪屍,積極提出意見逃離,與Barbara形成強烈對比。Barbara最後被哥哥Johnny所殺,而Ben則更悲慘,避進地下室自以為能逃過喪屍,但卻被搜救隊所殺。

現代喪屍片近乎泛濫,每年都有喪屍電影/劇集/電玩推出,比以往更血腥暴力,更有娛樂性,但都不能媲美《活死人之夜》的價值。本片除了開創喪屍恐怖電影先河,亦展現時代背後的無力感,給觀眾帶來絕望的震撼。

本片已屬於公有領域,讀者可到internet archive下載,或到Youtube觀看。

night-of-the-living-dead-2

《流感大流行》

Netflix紀錄片《流感大流行》(Pandemic: How to Prevent an Outbreak),紀錄各地如何防止下一波全球瘟疫爆發。

片中除了討論各地的醫療政策外,醫護在應對反疫苗爭議的同時,亦提出通用流感疫苗的可能性。現時武漢肺炎肆虐下,不妨多向專家學習。

84074390_3140626979285457_7650457057740455936_o

《極度驚慌》

1995年於美國上映的《極度驚慌》(Outbreak)是當中經典。電影改編自小說《血疫》(The Hot Zone),當年連續三星期高踞美國票房榜首,並雲集不少知名演員,包括德斯汀荷夫曼(Dustin Hoffman)、雲妮羅素(Rene Russo)以及摩根費曼(Morgan Freeman)。

《極度驚慌》以諾貝爾獎得獎者Joshua Lederberg的話拉開序幕:「人類統治地球最大的威脅是病毒」(The single biggest threat to man’s continued dominance on this planet is the virus)。故事講述曾於1967年在非洲爆發的致命病毒「莫塔巴病毒」,因為一隻野生猴子,於1995年再次在美國一個小鎮蔓延。病毒傳染率高,能透過空氣傳播,感染後兩三天便會致命,死亡率達100%。德斯汀荷夫曼飾演的傳染病研究所的病毒學家山姆,立即展開研究和救援工作,卻被重重阻撓,政府並隱瞞疫情,原來是為了掩藏背後的真相及陰謀。

85094392_3153791684635653_8342876399412969472_n

《1:99電影行動》

2003年,香港人生活在一片陰霾下,除了沙士肆虐,張國榮又突然離世。當年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為鼓勵港人,發起《1:99電影行動》,集合演藝界精英,拍攝11條勵志短片。

該行動陣容相當強大,除了邀得15位本地優秀導演如杜琪峯、陳可辛、陳嘉上等等,更雲集眾多電影明星,可謂當年最星光熠熠的「電影」。

其中,周星馳導演的《香港必勝》尤其令人深刻。觀眾一開始看到身處隔離病房的媽媽,透過視像通話與家人對話,女兒喊說其他家人已撐不住了,感覺全家人都快要崩潰。鏡頭一轉,原來全家人都在打麻雀,而女兒剛剛輸了,希望媽媽盡快回家。整段短片笑中帶淚,在隔離病房也可用樂觀心態面對,鼓勵港人逆境自強。

除克則利用老夫子動畫,大玩食字。短片講述老夫子、大蕃薯與秦先生拯救受鯊潮圍攻的陳小姐,鯊魚英文Sharks減HK就是SARS。

《1:99電影行動》告訴我們,香港人什麼困難都克服了,沙士也沒什麼可怕的。現在我們又再次面對疫症,面對更大的情緒創傷,境況只有過之而無不及。演藝界又會否再次團結一致,發起《1:99電影行動 2.0》?

86391175_3165179860163502_5042025089898381312_n

《戰疫》

韓國電影近年發展蓬勃,講述致命流感於社區爆發的《戰疫》(The Flu),是其中一套值得留意的疫症災難片。《戰疫》由躲藏於貨櫃的一批偷渡客感染致命流感開始,他們抵達南韓時只有一人生還。接頭人在不知情下感染病毒,並導致病毒四處蔓延,疫情亦發展至失控狀態,令盆唐區化為疫區。當地政府為控制疫情,頒布緊急封鎖令,令盆唐變成死城。電影由救援隊成員及女醫生兩母女出發,描繪被隔離於城市的人如何掙扎求存。

看災難片,往往最值得探討的是當中展現的人性。其中之一受爭議的情節,是女主角身為醫生,卻違反職業操守,隱瞞女兒受感染,妄顧他人下把她帶到非感染區。展現的有母愛,同時也有自私。除了女主角,電影中亦有呈現其他人私心的一面,處於危機中更顯示出人性的非完美,讓人深思更多。同時,電影亦諷刺政府處理危機的手法不透明,以致釀成更嚴重的禍患。

86603434_3168237063191115_1192875742820564992_o

《28日後》

《28日後》是喪屍片其中之一的代表作,曾憑《一百萬零一夜》於奧斯卡得獎的導演Danny Boyle向來擅長以作品探討人性。電影不乏血腥場面,同時也帶出人性的陰暗面。故事由一班動物維權人士放出感染了病毒的猩猩開始,猩猩當場攻擊並感染在場人士,病毒也因此蔓延開去。28日後,倫敦變得死寂一片,主角Jim因在期間昏迷而逃過一劫。走出醫院後,他發現倫敦街頭空無一人,於是開展逃命之旅。過程中,陸續找到其他生還者,但他發現可怖的不僅是喪屍,還有生還者間的相互廝殺。

電影不只以喪屍營造恐怖氣氛,亦以畫面色調、背景音樂等營造出絕望的氛圍,走出醫院後Jim見到的空蕩蕩倫敦街頭是此片的經典片段之一。導演藉影片探問活在充斥喪屍的恐慌當中,生還的人還能保持人性嗎?電影呈現了人類原始的獸性,如男主角為了擊退感染者第一次殺人、軍人為解決性需要而引誘生還者到軍營等。但在片中主角在無人超市得到物資堅持付款、主角間的不離不棄,可見導演依然選擇相信人性存在的光輝。另外,特別的是此片原來因着對人性不同的刻畫,DVD版本中收錄了四款不同的結局。它還有續集《28週後》,據聞第三集也快將開拍。

28-days-later-2002-poster

《感染列島》

從電影照見當下,《感染列島》以醫護人員奮力治療及找出病源,呈現抗疫歷程。電影改編自同名漫畫,講述不明病毒在日本擴散迅速,一個月內死亡人數達兩千,政府旋即封鎖疫區。醫生及 WHO 醫療專員等,在治療病人同時,四出設法找尋病源,經歷連場生死間的考驗。

電影中有不少場面讓人感到似曾相識:民眾搶購物資的恐慌、醫護人員不懈抗疫、有人在隔離時逃走等。而政府未能作出適時應對,民眾選擇自救,民間醫療和研究機構努力追查病源,以找出對付疫症的方法。影片也不時從絕境中透現美善與希望,如冒着被感染自願留下的醫護、多番追查後終於尋得病源。尾段以馬丁路德說過的「即使明天地球滅亡,今天也要將蘋果樹種下」作結,提醒在絕境中不要忘記希望的存在。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20-03-01-%e4%b8%8b%e5%8d%883-55-54

《末日情緣》

《末日情緣》是題材獨特的末世愛戀故事,講述城市裏的人因傳染病,逐一失去嗅覺、味覺、聽覺及視覺。人們的感官失落前,都有不同先兆:失卻嗅覺前會憶起痛苦、失去味覺前會暴食、失去聽覺前會極度憤怒、失去視覺前心頭會感到溫暖。

每個階段其實也有着對愛情的暗喻,如失去嗅覺前的哀傷,也指氣味令人想起前段戀情的回憶,失去嗅覺代表不再沈溺過去。各自背負情傷的男女主角,在過程中解開心結,喪失感官下更能接近自己及對方的心,也更體會愛的全貌。

另外,電影也展現面對末世來臨,人們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消極度日及繼續努力生活。有些人在失去聽覺後,開始學習如何在失明後生活,帶出 “life goes on”的哲理。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20-03-07-%e4%b8%8b%e5%8d%8810-46-14

《盲流感》

如果有一天我們都失去了視覺,世界會變成怎麼樣?《盲流感》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Jose Saramago的小說,講述具傳染性的白化盲症在城市中爆發。由在開車途中突然失明的日本人開始,逐漸在社區擴散,包括眼科醫生Mark Ruffalo。感染的人都被政府安排至隔離區,醫生的妻子為照顧丈夫,假裝眼盲一同隔離。她成為了當中唯一看得見的人,但卻不知是禍是福,因她也成為了唯一目睹日常秩序在不被看見中瓦解,人性陰暗發生的目擊者。

電影同是2008年康城影展的開幕電影,描繪在怪異傳染病下社會的失序。一開始人們也嘗試建立互助的社區,但隨着感染人數上升,資源開始短缺,人性也漸露。當中一個男子更伙同第三區的患者,霸佔食糧,要求其他患者以財寶及女性換取,展示貪婪與自私。不過,依然還有一群人由始至終守望相助。電影尾聲第一個染病的人突然恢復視力,但電影卻詰問淪陷了的世界,能否同時也因着視力的恢復而重現光明?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20-03-22-%e4%b8%8b%e5%8d%884-28-35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