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快將迎來博物館新時代……」香港博物館學家丁穎茵曾經在一篇論文中形容香港博物館界的現況。
「香港藝術館」擴建兼換上新裝,每逢周末,門外不時大排長龍。「香港太空館」的天象廳亦剛好完成一九八○年啟用以來最大型的翻新工程,安裝了簇新的半球形高清屏幕。西九文化區的「M+視覺文化博物館」將於今年年底開幕,「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亦緊隨於明年中開放。「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香港故事」也正在更新,預計需要兩年半時間完成工程。
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公營博物館」貌似欣欣向榮。但除了「公營博物館」,香港也有由個人收藏家、私營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及大學等私人實體創辦經營私營博物館,粗略估計有三十多間,數目與公營博物館的三十七間相若。如果私營博物館也是本地博物館界不可忽視的一環,那麼在「博物館新時代」裏,私營博物館方面,未來又是怎樣的?
千禧年後顯著增長
現有康文署管理的三十七間公營博物館,種類繁多,有科學天文,也有文化藝術歷史;而香港三十多間私營博物館中,以藝術歷史為主題的佔大多數,平均面積僅八百六十平方米,規模遠不及於公營博物館。
然而,香港私營博物館的發展絕不遜色。現時最早啟用的公營博物館為「李鄭屋漢墓博物館」,於一九五七年啟用,但香港第一間私營博物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早於一九五三年創館。其後「東華三院文物館」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也分別在一九七○年及七一年先後落成。在三十多間私營博物館中,有超過二十間是在二○○○年及其後設立,包括「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二○○○年),「香港海事博物館」(二○○五年)等。而在近三年設立的例子則有「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二○一八年)、「香港新聞博覽館」(二○一八年)以及「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二○二一年)。
建立私營博物館最困難的地方
私營博物館與公營博物館一樣,可藉着其展覽活動,豐富民間藝文生活,推廣知識美學,甚至帶動文化旅遊,對社會有種種裨益。然而,政府一直沒有支援私營博物館標準機制。在香港,私營博物館面對不少困難,如財政及法例問題。二○一八年,原來位於山頂的「香港電車文化館」因租金高昂而結業;二○一二年支聯會籌辦的「六四紀念館」,多年來屢次搬遷,曾因館址不符物業用途捲入訴訟,近月在新址重開,又被食環署指控場地沒有公眾娛樂場所牌照,因此支聯會決定「六四紀念館」暫時關閉。
現時香港沒有訂立博物館認證制度,現行《博物館規例》只涵蓋公營博物館。民間人士想在本地營運博物館,最簡單可以註冊社團,從事宗教、政治或康樂活動,又或註冊公司或基金,而大部分香港私營博物館是以後者方式營運。有些私營博物館如香港海事博物館,更登記為慈善機構及慈善信託,籌集經費。開設博物館後,要舉辦向公眾開放的展覽活動,亦要向食環署申領公眾娛樂場所牌照。
然而牌照需要符合消防條例、無障礙通道等條件,不少舊建築無法滿足,因此不少私營博物館只可預約參觀。立法會秘書處曾有研究,以香港二○一九年的租金水平估算,一間面積約八百六十平方米的私營博物館,每年租金為一千三百萬港元。即使博物館會址是私人物業,還要顧及藏品保養維護開支、聘請博物館專業員工薪酬、水電日常雜項費用。營運成本高昂,但私營博物館也不想選址在偏遠地方而無人問津,種種原因互相交纏,讓太空館第五任館長陳己雄就私營博物館撰寫專文時評論道,「香港或許是全世界建立私營博物館最困難的地方。」
政府支援有限
現時全港私營博物館中,大多沒有獲政府直接支援,自負盈虧。受惠公帑財政援助的私營博物館只屬少數,像香港醫學博物館、饒宗頤文化館、美荷樓生活館、香港新聞博覽館以及香港海事博物館,它們均以每年一港元的象徵式租金租用歷史建築作博物館館址。而海事博物館更是全港唯一獲政府經常直接資助的私營博物館,從二○一八年到二○二一年,海事博物館每年獲得六百萬港元的經營補助及六十萬港元的維修補助。
此外,康文署近年每逢年度「國際博物館日」(五月十八日),都會與部分私營博物館合作,將私營博物館放進展覽圖冊及有關網頁,聯手推廣。而且,康文署博物館也時會收到私營博物館請求,借出館藏策展。去年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在立法會上表示,政府曾在二○一○年研究過應否制訂支援私營博物館發展的架構機制,但以私營博物館重要程度、主題、規模、組織或財政
等方面不盡相同為由,決定因應個案情況,考慮是否支援個別私營博物館運作。
近年有民間聲音建議,政府應該制訂私營博物館支援計劃,透過審批機制,直接資助私營博物館營運;亦建議政府參考對博物館較多支援的美國及英國,推動博物館認證計劃,為向提供文物藏品的捐贈者減免稅款,以至為私營博物館的藏品管理提供技術意見甚或彌補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