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數年,鹽田梓藝術節已開幕,於島上及西貢碼頭展示共17組作品。項目先於去年政府提出要撥款2400萬元,打造鹽田梓成為「港版瀨戶內」,以發展本地深度旅遊。作為旅遊先導計劃,藝術節是嶄新的嘗試,部分人憂慮瀨戶內海模式並不適合鹽田梓,認為藝術不能與島上的文化與習俗結合,旅客亦只會走馬看花。
「旅遊事務專員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旅客,但鹽田梓每年旅客達三萬人次,這個島已吃不消。」鹽光保育中心主席陳子良說。身為土生土長的鹽田梓村民,他協助成立的鹽光保育中心,致力推廣和保育小島文化及自然生態,亦舉辦環島導賞、工作坊等等。過去大量旅客已幾近令鹽田梓陸沉,以義工為主的導賞員亦人手不足,村民續與旅遊事務專員相討調整方向。
「要承載這個島的宗教文化故事,吸引以深度遊為主的旅客。」陳子良多次與政府及策展單位相討,最後得出要建立「開放式博物館」的形式。藝術節策展單位文化葫蘆,邀請本地藝術家與村民共同創作,藝術家特意親身上島,體驗村落文化,又與村民交流,誠意十足。
接近三百年歷史的鹽田梓,融合客家及天主教文化,島民以製鹽及務農維生。村民於97年前陸續遷離,直至近年回島復修,以建設結合宗教、文化、生態的村落為目標。藝術節作品除了融合鹽田梓的文化歷史外,亦注入現代元素,例如許嘉雄作品《竹教堂》,以竹重現聖若瑟小堂。建築以外,村民參與尤其重要,例如黃卓健作品《流波.行雲》,使用被「山竹」吹襲而倒下的老樹製作,由村長陳忠賢合力搬運塌樹到市區加工。
靈性體驗更重要
如果旅客只是登島看藝術品,然後離開,那藝術節就沒有意義。因此策展人和島民均強調靈性上的體驗,以「天、地、人」為主題,讓旅客能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只是了解鹽田梓歷史,而是要感覺島上的文化,對大自然有連結、共鳴。」陳子良希望旅客對藝術品有共鳴後,能有所啟發。
所謂「效法瀨戶內」很易,只需放一些藝術裝置就完成。雖然是次藝術節作品不多,但仍感受到策展人與村民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