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介】從魯迅到疫苗 銅塑到MIRROR 中大教授黃念欣出版《夕拾朝花》 以文藝眼睛凝視香港:即使某些話題會消散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新書推介】從魯迅到疫苗 銅塑到MIRROR 中大教授黃念欣出版《夕拾朝花》 以文藝眼睛凝視香港:即使某些話題會消散

2

文學如何進入大眾?中大中文系副教授黃念欣自二○一八年十月一日於《明報》撰寫專欄連載,以「夕拾朝花」命名,最近輯錄成書。《朝花夕拾》是魯迅的散文集,也是亦舒的科幻小說,前者原名《舊事重提》,自少年時代生活起,俯拾往事回憶,後者更以穿越時空的情節,修補舊事。黃念欣於「夕拾朝花」所寫的專欄文章跨越之時間幅度雖然是每周一篇,談文藝,也撿拾我城,如今讀來,卻彷彿匆匆數年間已走了很遠的路。

黃念欣學養深厚,文筆流麗,像她這樣的一個中文系女子,書中分享光影文學,筆尖穿梭古今中外,從魯迅、北島,談到《亂世佳人》與活地亞倫,同時又以這雙文藝眼睛,凝視我城,記下近年本地動蕩時局、MIRROR十二子的浩浩蕩蕩新世紀、疫苗接種等社會百態。

報章專欄結集 黃念欣漫談電影文學藝術

新書分為四章。首兩章「光影留情」與「藝文拾慧」,談電影,也論文學。

散文多以日常生活入題,作者藝文興趣廣泛,像近幾年觀影分享,如《好好拍電影》與《上流寄生族》;又談二○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匈牙利裔猶太詩人葛綠珂(Louise Glück)的作品;追憶去年逝世的詩人戴天:「作品中的錚錚風骨與家國之情為人稱頌,但他的骨頭,是會呻吟的。那嘆喟,是詩人的天職。」都是這幾年藝文愛好者的重要關注。

文藝討論往往能照見思想底蘊。〈北島教你讀心術〉一文源於作者與中文系同學的教學,把北島《時間的玫瑰》一書目錄闡釋成「文學九型人格」測試,讀來輕鬆幽默,饒有趣味。〈掬水月在,染者之手〉則談陳傳興執導之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從中思考「投身者」的甘苦:「要留下五彩斑斕的影響,就要有『染指』的決心,文學、教育、革命,莫不如是。後人能否體會原諒,還須置於度外呢。」

黃念欣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文藝底蘊深厚,也談社會新聞,如對大學排名的感受。
黃念欣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文藝底蘊深厚,也談社會新聞,如對大學排名的感受。

限制與自由 寫作者的全心全意

黃念欣「夕拾朝花」的專欄為每周一篇,她在新書序中提到,這個專欄有一怪癖,就是所交的電子檔文件每段落的最後一句,必然要剛好寫滿一行,或刪或增,總之不多也不少。她形容這個在段落上的「刻意求工」,是「限制以外不會發現的『自由』。」

專欄具時效性,反映作者執筆之時的社會文化,也是寫作者的觀察與感思。黃念欣寫到連載期間的書寫感受:「這段日子裡所寫的每一個字,無一不是我全心全意的所思所想。即使某些話題會消散、某些熱情會褪去、某些角度會調整,我還是在持續地,這裡加一點,那裡減一點,在那徒勞無功的『完整』與『平衡』裡,尋求自主。」

當過去幾年社會急遽激起動蕩,作者代入到噴漆、白色粉末、高清閉路電視鏡頭等物件,充滿想像地以不同角度呈現複雜的社會面貌;面對歷史試題的教訓談教育的擔當;甚至於疫苗接種的話題上,拈來魯迅的散文〈我的種痘〉比照;除了文學筆觸,難得的還有筆下流露的人文價值。

至於近年本地組合MIRROR掀起的文化現象,坊間無論是追星文化和音樂產業都熱議不斷,黃念欣則寫下〈照鏡〉一文,以《文學與公眾利益》所述的銅塑盜竊故事切入,談MIRROR如何照見觀眾的欲望,與大眾共生:「MIRROR好像沉重的銅雕塑中的那個圓洞、讓空氣可以在其中流轉、分隔,又同人,讓我們又各自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在文末,她提出多個問句:「我們是不是三分鐘熱度的人?我們是口惠不實?我們是否始終如一?最終會在我們熱愛的事物身上統統照見。」

由此,大抵從書寫也能照見寫作者。「不要問『限制寫作』的時代是否到臨了;不如想想『極限寫作』時代會帶來甚麼新的愉悅與刺激。」黃念欣於書序中如是道。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