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紹Bauhaus的黃金年代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包浩斯之城

德紹Bauhaus的黃金年代

Das neue Bauhaus Museum Dessau

德紹位於德國東部,屬Saxony-Anhalt邦,夾在柏林和萊比錫中間,人口只有八萬多人,是兩條歐洲主要河流Mulde和Elbe交匯的城市。雖然有Bauhaus之城的光環,但今時今日的德紹,面對不少前東德城市的問題:工業沒落、人口老化、工廠廢置等等……老實說,今天的德紹驟眼看上去,是個沉寂蕭條、了無生氣的城市。街上整天都沒幾個人,在短暫逗留的幾天當中,唯一見到最大一班人在聚集的場合,竟然是一個德國右派政黨「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簡稱”AfD”)的宣傳小巴外。而其實所謂一大班人,都只不過是二十個人左右……

可是在二十年代,德紹是個重要的工業城市,當Bauhaus要離開威瑪時,其實有好幾個城市向它招手,最後選址德紹,因為這裏雖然沒有歌德和席勒,卻有三個開明而具有影響力的人向它伸出援手:市長Fritz Hesse、文物保育部的Ludwig Grote,以及發明家和企業家Hugo Junkers(他一生之生申請了多達約三百八十項的發明專利,Bauhaus學校的暖爐也是由他發明)。同時間,德紹作為新興的工業城市,急需要尋找方法為工人興建廉價房屋,並希望為城市注入文化動力,打着「藝術與科技結合」旗號的Bauhaus落戶德紹,可算是相得益彰。事實上,Gropius在落戶德紹不久,就設計了公共房屋項目Dessau-Törten Estate,以及政府Employment Office等公共項目。

第二代Bauhaus學校 現代主義建築里程碑

德紹有不少重要的Bauhaus建築,當地還有一條特別的巴士路線貫穿這幾個景點,一條龍式遊覽,當中一定要朝聖的莫過於由Gropius親自操刀的Bauhaus校舍。這個只是用了短短一年時間便建成的建築物,可算是他的建築和Bauhaus理念的最佳體現,也被喻為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外形簡潔、形隨機能、運用當代物料、建造效率超高。

1930年代的德紹Bauhaus校舍
1930年代的德紹Bauhaus校舍

校舍其實是兩間學校二合為一,包括Bauhaus和一所職業訓練學校。建築物分成三個主要部分:職業訓練學校、工作坊,以及學生宿舍。前兩者由兩層高的天橋兼走廊連接,教職員的辦公室也包括其中,而工作坊和宿舍由一層高的「玩樂空間」”festive area”連接,當中有舞台和飯堂。與講究對稱的傳統古典建築相比,整座建築物不對稱,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點,Gropius曾說:「人們必須在建築物外走一圈,才可以具體地理解每一座的功能和形態。」

建築物偌大的玻璃外牆,無論由外面還是裏面看,都十分震撼,玻璃輕盈通透的特性,打破室內外空間的隔閡,也吻合學校追求開放透明的宗旨,而且整個建築物外牆沒有多餘的裝飾,極盡誠實地表現出物料的特性,玻璃就是玻璃,石屎就是石屎。

河畔餐廳Kornhaus由建築師Carl Fieger設計,線條簡約優美,建築物跟德紹校舍一樣不對稱,每個角度看都有不一樣的美。
河畔餐廳Kornhaus由建築師Carl Fieger設計,線條簡約優美,建築物跟德紹校舍一樣不對稱,每個角度看都有不一樣的美。

假如看職業訓練學校和工作坊的佈局,更能看出Gropius設計時的小機心。他把以課室為主的職業訓練學校設計得較為簡單和功能性,而從其樓梯,可以望到對面大片玻璃、陽光充沛的工作坊的情況,意味前者的確功用性強,但後者才是光明未來之所在。

Bauhaus的新宗旨主張製造出具功能性、適合量產的產品,而Bauhaus校舍就是其中一個可以付諸實行的地方,如建築物內的燈具,便是出自學生Marianne Brandt之手,她是第一位女性加入金工工作坊,其才華超越其他男性同學,1928年她更接替Moholy-Nagy成為Metal Workshop的負責人。由她設計的極簡黃銅煙灰缸和流線型的銀茶壺,至今仍是設計經典。值得一提的是,Bauhaus於Dessau期間,鼓勵學生創作可以用於商業市場的產品,一來與社會需要接軌,二來為學校增加收入,Marinne Brandt跟另一位學生Hin Bredendieck設計的Kandem bedside table lamp是當時的熱賣產品。

Bauhaus搬離德紹後,這校舍曾用作納粹黨的訓練學校,其後校舍於二戰時被炸毀,到了七十年代開始進行復修,至2006年正式完成復修,現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現址是Bauhaus基金會(Stiftung Bauhaus Dessau)的辦公室。近年學生宿舍更開放給遊客租住,體驗當一天Bauhausler(包浩斯人)。

新包浩斯美術館 打破遊客兩小時定律

正如香港人對東方之珠的稱號一早嗤之以鼻,德紹的人對於Bauhaus之城的美譽似乎也沒有太大感覺。到訪期間,有一個受訪者語帶不屑地說:「德紹的火車站有兩個出口,一左一右,一面是往所有Bauhaus景點,另一面就是Dessau的市中心,人們真正在生活的地方,但幾乎所有遊客都只往左邊走。」他更說有統計指,每個遊客在德紹平均逗留的時間是兩小時零八分鐘……

但這諷刺的事實,隨着今年9月中新開幕的Bauhaus Museum,以及當地年輕創作人的城市改造計劃,而變得不太一樣。

德紹的博物館是繼今年年頭威瑪的Bauhaus -Museum Weimar後,另一間趁着一百周年而新開的博物館。連帶柏林的Bauhaus-Archiv,德國共有三間以Bauhaus為主題的主要博物館。德紹新館選擇不與其他Bauhaus建築物聚在一起,製造「博物館島」,反而選擇那被人遺忘的火車站的另一邊──德紹市中心。

新的博物館外表看起來是冷峻的玻璃幕牆,內裏則較為色彩豐富和溫暖。
新的博物館外表看起來是冷峻的玻璃幕牆,內裏則較為色彩豐富和溫暖。

博物館由巴塞隆納建築公司Addenda Architects負責,從八百三十一個參賽者之中突圍而出,勝在它「盒中盒」的設計。建築物樓高兩層,第一層是開放的空間,方便舉辦活動,有個細小的咖啡店和商店;第二層是一個密閉黑盒,用以展示對光線敏感的展品,由兩端的樓梯支撐,整個結構由一個玻璃盒子套住,猶如盒中盒。

建築師指,簡潔的外形和玻璃的通透感,是受到Bauhaus Building那兩層高的天橋啟發。有日光的時候,玻璃外牆反映出建築物四周的景觀,到了晚上,玻璃則顯得通透,可以看到建築物的另外一面,以及明顯看到玻璃內那懸浮中的黑盒。

新館有多達四萬九千件藏品,在世界上第二大的藏品。跟柏林的Bauhaus-Archiv相比,Dessau的展品和展覽方式,不只是陳列出各大師的作品,而是着力表現出不同導師和學生的個人背景、經歷、理念,以及導師和學生的關係,以表現出Bauhaus學制的與別不同,學校的實驗性和創造性,以及與工業設計的連結。展覽展示大量的功課、prototype、書信、教學筆記、草圖等等,以人為中心,立體地展現出Bauhaus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

展品之一是一張詭異的照片:戴住Oskar Schlemmer面具的女生坐在Marcel Breuer的椅子上。
展品之一是一張詭異的照片:戴住Oskar Schlemmer面具的女生坐在Marcel Breuer的椅子上。

 

Bauhaus的舞台工作坊,最先由Lothar Schreyer負責,直至1923年由Oskar Schlemmer主理,他是前衞舞台製作的先驅,並發展出一套關於人體與空間的舞台理論。他最著名的作品是1922年的《三人芭蕾》(Triadic Ballet),舞者身穿幾何圖案的服飾,跳着以數學為靈感的舞步。這表演影響了不少後來者,包括大衛.寶兒(David Bowie)和Lady Gaga。
Bauhaus的舞台工作坊,最先由Lothar Schreyer負責,直至1923年由Oskar Schlemmer主理,他是前衞舞台製作的先驅,並發展出一套關於人體與空間的舞台理論。他最著名的作品是1922年的《三人芭蕾》(Triadic Ballet),舞者身穿幾何圖案的服飾,跳着以數學為靈感的舞步。這表演影響了不少後來者,包括大衛.寶兒(David Bowie)和Lady Gaga。
俄羅斯畫家Wassily Kandinsky在Bauhaus任教了11年,歷經三朝Bauhaus校長,主要教授繪畫,曾主理壁畫工作坊,這時期他亦積極研究和教授色彩和形態理論,他提出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本質上應該分別是紅色、藍色和紅色。這說法後來成為不少Bauhaus的經典形象。圖為他的畫作Small Worlds I (1922)。
俄羅斯畫家Wassily Kandinsky在Bauhaus任教了11年,歷經三朝Bauhaus校長,主要教授繪畫,曾主理壁畫工作坊,這時期他亦積極研究和教授色彩和形態理論,他提出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本質上應該分別是紅色、藍色和紅色。這說法後來成為不少Bauhaus的經典形象。圖為他的畫作Small Worlds I (1922)。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包浩斯之城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