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迷痛失獨立英文書店 Bleak House Books店主Albert:珍惜書店遇上的每份情誼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書迷痛失獨立英文書店 Bleak House Books店主Albert:珍惜書店遇上的每份情誼

9e15e2b6-f5a1-4656-b0df-8ad3cfd2613f

上星期五,十月十五日,颱風已去,但天還是下着綿綿細雨,新蒲崗獨立英文書店Bleak House Books(清明堂)在這天正式結業。

當天,店主Albert Wan(溫敬豪)沒辦歡送派對,希望書店的最後一天如常結束,依時關門。然而,到了原定的關門時份,傍晚七時,書店仍然人頭湧湧,顧客不捨離開,輪流問候Albert,與他合照留念。另有一羣傳媒,並排守在Albert面前,待他說出結業感言。

「大家走吧,你們為什麼還未走?」看着書店情狀,離愁別緒洶湧而至,Albert一時哽咽語塞,熱淚盈眶,妻子Jenny隨之擁抱安慰着Albert。後來,勉強平伏心情,Albert才痛心說道,“This is not the end.” 

清明堂店主Albert Wan(溫敬豪)
清明堂店主Albert Wan(溫敬豪)

因政治而決意關閉書店

八月二十九日,Albert在書店社交媒體上宣布,因為和妻子感到現今政治環境下,香港不再宜居,決定關閉營業近四年的書店,攜同子女離港返美,回到他土生土長的國度。帖文下,許多客人留言感謝書店這幾年來的貢獻。聞說消息的書迷,個多月來紛紛重訪書店,選購心頭好;身在海外的,也透過Bleak House Books訂書,以表支持。

Bleak House Books結業前一星期,到訪書店,驟見不少書架已見疏落,而入口附近則擺放了十個八個紙箱膠箱。「這應該是最後一批了。」Albert解釋,箱內放滿了海外客人訂購的書本,他下午要到鄰近的郵政局,把最後這批書本一一寄給身在外地仍然惦記Bleak House Books的讀者。宣布結業後,Albert一直忙碌,埋首處理店務,是為了善後,也是為了暫時忘卻傷痛,寄情工作。

Albert到鄰近的郵政局,把最後這批書本一一寄給身在外地仍然惦記Bleak House Books的讀者。
Albert到鄰近的郵政局,把最後這批書本一一寄給身在外地仍然惦記Bleak House Books的讀者。

「廿九日(宣布結業)後那一、兩個星期,很emotional,很傷心。」Albert好像還未接受到他和書店都快將離去的事實,「我們搬到香港後,也沒有長遠計劃永遠留在香港,但想不到會這麼急着走。」

Albert是美國的香港移民第二代,在美國土生土長,結婚生子,從事過民權訴訟法律工作。二〇一六年,身為歷史學家的Jenny獲香港科技大學聘用,Albert亦有香港根源,兩人於是攜子女移居香港,並在一八年一月,在新蒲崗商廈裏物色到舖位,創辦Bleak House Books。

一年半前,專訪Albert,聽過他的人生故事,那時,《國安法》剛剛通過,他坦言,沒有信心,五年後書店仍在。「誰知會發生什麼事?租金是一回事,但我們會否因賣錯書而被迫結業?又或者因請錯嘉賓參加活動?但當你需要因這些事而恐懼,你的書店又會是什麼模樣?」其時他如在霧裏,滿腦子盡是疑問。

一年半後,Albert因為政治環境,狠下心腸結束自己在新蒲崗苦苦堅持,耕耘近四年的書店生意。算是以行動為上述問題給了他的個人答案?他表示,這不是一個一時三刻所做的決定。「這經過長期考慮,看自己能『撐』多久,『撐』是情感上,你見到出面發生很多事情……」他欲言又止,失語片刻,深呼吸後嘆道,「這可能與你個人無關,但在某些層面影響着你。有些人OK的,他們可以如常快樂過活,繼續生活,但有些人見證這些事情會很難過,即使這些事情不直接影響你個人。」

為所有人而立的書店

「現在不管去哪裏,全世界都有點混亂,但香港現時的趨勢,讓我們難以想像繼續只做自己的事情。」Bleak House Books開業不久,就遇上社會運動以及疫情,書店從來不只顧賣書,而是經常與讀者和社區連繫對話。幾年間,書店在書迷間留下深刻印象,無論是本地或外籍讀者,都視Bleak House Books為香港的重要獨立英文書店,是故,其結業引起了廣泛迴響,人們因香港再失一間所剩無幾的英文書店而傷感。

「我當然知道,我們作為一間獨立書店,專門賣英文書是特別的,特別是在香港,沒有幾多間和我們一樣,賣英文書,有二手,又有新書,也可在網上訂購,我不覺得這裏有一間類似的書店。」Albert不卑不亢說着,「我的目標之一是,不只照顧外籍人士,又或本地香港人,我們的理想是成為一間為所有人而立的書店。我想,人們因此而覺得我們特別,而這也是宣布結業後,迴響巨大的原因,是書店的這一面感動到人。」

書店結業當日,場面熱鬧,書迷都來和書店和Albert道別。
書店結業當日,場面熱鬧,書迷都來和書店和Albert道別。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Bleak House Books確是一間城市獨一無二、充滿人情味的書店。書店店長Angel說,她總是告訴客人,這是世界上最好的書店,能夠在此工作兩年,認識各式各樣的讀者,是她的幸運。「這是我最好的一份工作,因為Albert非常特別,書店如此全因有他。」

十五日傍晚,來與書店道別的客人中,有常客Dora。「這是一間有魔法的書店,你會覺得清明堂是各路英雄雲集的地方,畫畫或寫作的朋友都會在此出現,也喜歡它有給小朋友讀書的角落。」她對Bleak House Books的離去感到可惜,但希望它能讓大眾看見書店的可能性,並承繼下去。中六學生Phoebe則趁最後機會,帶從未到訪過Bleak House Books的同學來看看。「我喜歡這裏的氣氛,給人一種像紐約Brooklyn書店的感覺,在香港很難得。」她提到,某次想讀音樂家傳記,但香港的書店普遍選擇不多,到訪Bleak House Books則能找到舒曼傳記,書店更願意幫她訂購最想讀到的布拉姆斯傳記,讓她感覺非常親切。「我覺得香港少了這樣的地方很可惜。」

+5

努力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我感到抱歉,我們離開後,這裏會少了一個書本和靈感的來源。」Albert更害怕的,是隨着書店的關閉和他們一家離開香港,這些年在書店結下的每份情誼,會就此消散。「如果我們不在這裏,在千里之外,友誼自然會改變,希望不會有太大改變吧。與讀者和行家的關係,於我而言十分重要。」

最後一批客人離開書店後,Albert徐徐把燈逐一關上,看看熱鬧過後的店面,然後鎖上大門,門上貼有一塊小巴牌,寫着「香港是我家」。Albert一家快將回到美國,但心內屬於香港的部分,不會就此逝去。「我們實體上離開香港,但我想香港是everywhere的,在英國、加拿大、美國、澳洲,任何地方,都能找到一點香港。我希望在美國都能保存到香港文化和精神。」

問他,有沒有什麼說話想留給讀者,他思考良久,然後說,「我們大家都知道外面發生什麼事,知道要做什麼事,不用講太多。」他只想起,《一九八四》小說家 George Orwell 曾經寫下的一句,“Our job is to make life worth living on this earth, which is the only earth we have.”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