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C 四十年】口述歷史 為現代舞溯本尋源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CCDC 四十年】口述歷史 為現代舞溯本尋源

19.04.2019
梁俊棋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黃建宏和李海燕(左)都認為舞蹈在藝術範疇是被邊緣化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舞蹈不能保存,是以出版此書非常重要。

CCDC成立於1979年,行內人常說這一年是香港舞蹈史的分水嶺。香港芭蕾舞團、香港舞蹈團及香港演藝學院,於1979年至1984年間相繼成立,香港舞蹈自此步入專業化年代。那麼再之前香港的舞蹈又是如何一路走來的呢?

CCDC今年出版了《拾舞話:香港舞蹈口述歷史(五十至七十年代)》一書。此書的研究員李海燕(Joanna)說:「如果舞蹈界要前進,其實不是往前看,而是往後看。」說的是舞者們能從前人身上獲取創作的養分。

黃建宏和李海燕(左)都認為舞蹈在藝術範疇是被邊緣化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舞蹈不能保存,是以出版此書非常重要。
黃建宏和李海燕(左)都認為舞蹈在藝術範疇是被邊緣化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舞蹈不能保存,是以出版此書非常重要。

前輩舞者訪談紀錄

此書透過與吳世勳、郭世毅、劉兆銘、劉素琴、鍾金寶(Joan Campbell)等十位活躍於五十至七十年代的舞者訪談,重塑香港早期舞蹈發展的面貌,研究員將當中資料整理成錄像訪談網站。此計劃的策劃黃建宏(Kevin)說:「我們希望在老前輩身上找回香港舞蹈的起源,同時追尋文化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兩位研究員Joanna及林喜兒在訪談過程中抱持聆聽前輩分享故事的心,並從舞者第一身「我」的角度書寫,讓他們直接跟讀者對話,建構出有溫度的香港舞蹈史。

Joanna覺得為舞蹈界找回源頭很重要,「做舞蹈創作的年輕一輩很辛苦,因為他們好像沒有什麼去支持他們的所想,有意念但未必明白為何會有這種想法,看回歷史就可以找回前因後果,並從中得到洞見。」

《拾舞話》集合了十位在五十至七十年代活躍於香港舞蹈圈前輩的口述歷史訪問
《拾舞話》集合了十位在五十至七十年代活躍於香港舞蹈圈前輩的口述歷史訪問

舞蹈曾是大眾生活一部分

他們研究時發現,在五十至七十年代,舞蹈曾在民間曾盛行一時。當時一些銀行等大機構,會以舞蹈課程作為員工福利及娛樂。有些天台學校的老師會因為喜好而教學生跳舞,舞蹈因而成為少年生活的一部分。經濟條件不好的父母則視送子女學跳舞為託管,也望孩子能強身健體。

儘管當時社區有不少習舞機會,但在六七暴動後,港英政府為分散年輕人對政治的關注,大舉推動文娛康樂活動,多個專業舞團突然冒起,可是這些舞團卻與社區割裂,未能令舞蹈從社區普及開去,造成至今觀眾羣仍未大幅提升。

有舞壇前輩曾說過,覺得舞蹈不止具藝術意義,「他們很強調以舞蹈連結社羣及培育人格,學習過舞蹈的孩子未必會成為舞蹈員,但會成為很好的舞蹈欣賞者。現在的人去學舞是因為要考學校,而不是把舞蹈當成生活一部分,當目的達成時,就未必有延續。」Joanna說。

香港舞蹈口述歷史網站:dancehistory.h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些名字影響舞林

劉兆銘是香港舞蹈界的拓荒者之一,他是首位登上國際劇院,擔當主角的香港舞者。他曾於法國留學,回港後創作首個芭蕾舞劇《海戀》,其後成立香港實驗歌舞劇團。舞台以外,他亦曾在麗的電視擔任編舞,同時是香港芭蕾舞學會及香港舞蹈總會創辦人之一。

vlcsnap-2018-09-18-16h06m35s136-2
1963年,劉兆銘於香港大會堂演出《海戀》。
1963年,劉兆銘於香港大會堂演出《海戀》。

鍾金寶(Joan Campbell)生於英國。1954年,二十多歲時移居香港,自此參與開創了香港舞蹈界各種先河,當中最顯著的莫過於在教育課程裏建立英國皇家舞蹈學院考試認可。鍾金寶的貢獻不限芭蕾舞,更延伸至西方土風舞、標準舞,以及推動香港學校舞蹈節。

vlcsnap-2018-09-18-16h13m11s653-1
鍾金寶於四十年代的演出
鍾金寶於四十年代的演出
梁俊棋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