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取用、製造和丟棄」的線性經濟模式造成不少環境危機,設計可以如何幫助我們重新思考生產方式和消費習慣?由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主辦、倫敦設計博物館協辦的展覽《廢棄時代:設計能做甚麼?》展出多位國際知名設計師作品,並為香港站特意加入本地展品及資料數據,從多角度思考與地球共存的生活新方式。
展覽共分為三個部分,《廢棄巔峰》、《珍惜廢棄物》及《後廢棄時代》。「這個展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展示我們如何啓發思維,促進合作,以及學生、員工和公眾之間的討論,同時探索設計如何轉化廢棄物成為有價值資源,從而推廣與地球共存的生活新方式。 」HKDI 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院長王麗蓮博士表示。
「我們需要正視廢棄問題,並重新從多方面思考當代生活模式。某程度上,是次展覽將會是一個革命性的議題。」 倫敦設計博物館總策展人 Justin MCGUIRK 先生也認為設計能夠帶領我們邁向一個更潔淨、更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以時間軸展示廢棄史
你可曾想像過我們所生產的垃圾有多少?展覽第一部分《廢棄巔峰》以時間軸展示香港以至全球的近代廢棄歷史。時間軸由18 世紀開始,當時廢物處理還是一個未知的概念,更一直延續至今天。隨著人類有增無減的隨意消費,令廢物量颷升。
展覽其中一個裝置是由超過6,600 個樽蓋組成的樽蓋鏈,這些樽蓋是在一個冬季,於英格蘭康沃爾郡(Cornwall)的各個海灘上收集得來。另外,有一個大型垃圾追蹤器,讓公眾追蹤人類在全球所廢棄的垃圾,促使大家作出迫切改變。還有本地藝術家李孟康的雕塑作品《骸骨系列(二)—— 海龜》,探討人類行為與海洋生態系統污染之間關係。
思考浪費的新方向
面對環境危機,不少具前瞻思想的設計師曾透過不同方式,包括轉化廢物成寶貴資源、開發新物料和系統等,以減輕對地球的影響。在展覽第二部分《珍惜廢棄物》中,參觀者可透過Studio Drift 的物件解構,和Sophie Thomas 材料庫不同回收狀態的物料,更了解日常產品中使用的原材料。
這部分的展覽,鼓勵人們進一步了解地球資源的運用,並探討回收物料的各種用途及處理方法,希望喚起大眾留意帶領視回收物料為新資源的設計師。展品包括來自時裝界的Stella McCartney、Adidas 和Bethany Williams 設計的可持續物料;由Carbon Lite System 所研發,一種含生物碳的建築材料,以及紡織品循環再造系統《The Billie System》,把舊衣服回收轉化成再造纖維,賦予消費過後的紡織廢料新生命。
後廢棄時代的新設計
《後廢棄時代》探索設計師如何通過新的循環生產方法,重新定義時尚、建築、食品、電子產品、包裝等。參觀者可透過一系列展品,包括既耐用又可於使用後拆卸的家具或房屋,以及由椰子、藻類及玉米殼等天然材料製成的布料、產品和包裝等,了解實驗性的設計能應用於現實世界中,也幫助企業導入循環經濟模式,進而達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其中設計師張瑋晉的《BoomBottles》是一個「轉廢為寶」的有趣例子,他將香港日常丟棄物品設計成時尚便攜式喇叭,還有吳鋌灝設計的《相思木長椅》,透過使用傳統木工技術,將廢棄的木材融入家具設計中,美觀又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