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創作人.Young Dreamers】九十後陶藝家:陶藝拯救了自己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新世代創作人.Young Dreamers】九十後陶藝家:陶藝拯救了自己

sddafsdf

陶藝創作 百花齊放

(左起)何欣樺、龍悅程、林家燕、張文豪及陳艮珊,每次見面都有説不完的陶藝話題,或分享製作心得,或交流材料情報,互相評價作品……
(左起)何欣樺、龍悅程、林家燕、張文豪及陳艮珊,每次見面都有説不完的陶藝話題,或分享製作心得,或交流材料情報,互相評價作品……

香港在中西文化交匯之間,陶藝創作既不像中國內地般工業化和大量生產,也不像日本般競爭激烈和受傳統限制,近年本地陶藝創作的風氣前所未有地熱烈。五位九十後的陶藝家,何欣樺、龍悅程、林家燕、張文豪及陳艮珊接觸陶藝不過數年時間,他們在浸大修讀視覺藝術期間,選修了資深藝術家尹麗娟的陶藝班,結果深深為之着迷。令人驚喜的是,雖然師出同門,他們的創作風格卻南轅北轍,充滿強烈的個人色彩,有的回應社會議題,有的反映個人情感,有的是着重功能實用,也有的強調訊息表達……總之各有千秋。

「現代人生活節奏太快,壓力太大,所以我們需要找到能夠釋放情緒的途徑。陶藝並不是拯救世界,而是拯救自己。」張文豪的一句話,可謂總結了五人所想。陶藝就像是他們在現實世界勞碌生活的一張藥方,唯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才能放慢步伐、平伏情緒。畢業後正式踏入社會工作,他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依然不惜休息時間和金錢,繼續陶藝創作,幸好有同路人的支持。

「剛畢業的時候,陶藝的創作空間好窄,但情況慢慢變好,因為身邊多了許多同伴一齊去開工作室、一齊創作、一齊開展覽,創作的氣氛也變得更好。」陳艮珊説。無論是買窯、買釉、買泥,還是工作室的租賃和裝修,成本都不易負擔,唯有靠同學、校友和其他朋友彼此交流資訊和心得,互相扶持。正是這些年輕陶藝家的熱誠和堅持,陶藝這門有過千年歷史的工藝,才能不斷煥發出多姿多采的生命力。

「因為我的作品可以切切實實地進入用家的生活之中。」張文豪

九十後陶藝家

張文豪的作品以日常用具為主,有別於其他形式的藝術創作,他從陶瓷食具的製作中找到實在的感覺。「陶藝關乎人和泥的溝通,例如如何控制泥的形狀、濕度、硬度,才能使其成為一件生活用品。當我的作品去到用家手中時,他們每日用來吃飯、飲水,那我就會視為用家和我的作品之間的溝通。」親手所造的陶器成為別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而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帶給他無與倫比的實在感和滿足感。

他喜歡簡單的線條和造型,比較着重表現泥的質感,故傾向以啞面的釉上色。近期作品多先用啞面的藍色塗在黑泥上,再用海綿抺去部分釉色,呈現出若隱若現的色彩層次變化,增添使用時的觀賞樂趣。

Instagram: useless.studio

「我最喜歡的是在製作過程中,和泥溝通。」何欣樺

九十後陶藝家

和張文豪一樣以主要製作日常用具,但何欣樺的作品風格卻截然不同,她在杯子、碗碟等食具上畫了可愛的動物插畫,就像立體的童話繪本般,充滿童真。「我的設計理念是把故事畫在食具上,而故事的內容也是圍繞用家和食物。」例如在承載液體如水、湯的器皿上,她就會用上藍色和船之類的元素來設計圖案。除了在陶器店做兼職,她也會教授陶藝和繪畫,還成立個人工作室「追加他他汁」在網上和手作市集售賣作品。

「我最喜歡的是在製作過程中,和泥溝通。我俾啲嘢泥,泥也會俾啲反應我,這種互動是一個治癒的過程。」同樣地,她喜歡把天馬行空的故事畫在陶器上,而用家也會用自己的方式解讀這些故事,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互動永遠充滿各種可能。

Instagram: arlinrabbit | Facebook: Runningtartar

「買不起樓就把陶瓷做成樓的様子。」林家燕

九十後陶藝家

在其中一組白色青花的陶瓷雕塑品中,她把土瓜灣一帶的舊樓建築簡化成抽象的幾何造型,簡單俐落的幾何線條,就是林家燕的作品特色。「因為我成日覺得,泥令我接近大自然和其他基本的元素;換言之,只要我做好基本的事,那麼再複雜的也能克服。」因此每件作品都在提醒她自己:世界就是如此簡單。

她平時在日本陶器專門店「和家工藝」打工,長期被大師作品包圍,她笑説要努力工作才有錢把它們買回家;話雖如此,她卻多次請假自費去景德鎮學藝,增進陶藝的認識。

lamkayin.com

「做陶瓷是一個不斷犯錯,然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龍悅程

九十後陶藝家

學習陶藝之初,龍悅程一直掌握不好拉坯的技巧,結果成績欠佳,甚至想過放棄陶藝;幸而在美國當交換生時,學會了「手築」(Handbuilding)的方法而大有進步,令她重新愛上陶藝製作。「我倒模的技術也不太好,於是我會在其表面繪畫以作補救,畫的過程相當治癒。」

她的作品強調信息多過實際功能,主要關注社會議題,包括香港劏房問題。原來畢業後她曾在廣告公司工作,負責豪宅新盤推銷。「明明單位好細都要賣成幾百萬,又要講到啲人住得好開心,實在太諷刺!」而她也曾去過深水埗的唐樓劏房實地考察,深深體會到劏房居住環境之惡劣。她把這些觀察和感想,製作成名為《Subdivided Hosuing》的陶瓷雕塑系列,表達個人對社會現象的反思。

lungyuetching.wixsite.com/lungyuetching

「我不喜歡機械的投入,因為會減少我的痕迹。」陳艮珊

九十後陶藝家

和龍悅程的社會意識相反,陳艮珊藉着陶瓷創作探索個人情感世界,無論是作品的形態還是製作的方法,她都力求貼近自己的內心;她抗拒使用機械工具,就連最常見的拉杯機她也沒有。「陶器成形的方法有拉坯、泥板等,而我的方法是用手。因為只要是人手直接接觸的東西,都會留下人的意識。」

她的作品有明顯的重複性,例如密密麻麻的泥刺,都是她用手一下一下搓成再貼上去的,也試過因而刺傷自己。「反覆的製作工序是就像一種幫自己心靈療傷的感覺,達到平靜的效果。」陳艮珊的陶瓷創作是個人的、私密的,她甚至抗拒教授陶藝,只會教人繪畫維生,把陶藝創作留給自己。

kschanalice.wixsite.com/chankanshan

<!–

延伸閱讀:

–>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