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妝濃抹總相宜」是蘇軾讚美西湖美景的名句,用來形容琺瑯工藝同樣貼切。琺瑯化學成分與玻璃相近,將琺瑯料磨成粉,與水或油調和後,便可畫在金屬、瓷器、玻璃等器物表面,經加熱、熔化、冷卻、凝固,為器物添上豐富亮麗而歷久不衰的色彩。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攜手珠寶設計培育空間Loupe,以「總相宜」為主題,分別於中大文物館及Loupe舉辦《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及《總相宜:當代琺瑯藝術設計展》,呈現琺瑯工藝近三百年來的傳承、演變和創新。
中大文物館展出廣琺瑯 中西文化結晶
「畫琺瑯工藝於十七世紀晚期清代康熙年間,從西方經廣州傳入中國內地,因廣州是當時對外港口。『總相宜』指的是,廣東不單為宮廷製作琺瑯,也會外銷到歐洲、亞洲、美洲多國,廣受歡迎。」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許曉東教授介紹說。
廣琺瑯吸收了大量西洋藝術元素,她舉早期廣琺瑯代表作「牡丹葡萄紋蓋碗」為例,指其牡丹色彩濃淡層次細膩,乃運用了西方點畫手法。有別於北京清宮造辦處的出品,廣琺瑯紋飾常見西方人物肖像、宗教神話;另一方面,而銷往歐洲的廣琺瑯,大多繪畫了當時歐洲市場流行的傳統中國題材,如「庭院婦孺圖長方茶盤」上,就描繪了仕女畫的審美意趣和對天倫之樂的追求。
清代廣琺瑯興盛一時,享譽中外,可惜在二十世紀漸漸衰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班廣東琺瑯工匠自發成立合作社恢復琺瑯生產,後發展成花縣(今為花都區)琺瑯廠;一九七九年,琺瑯廠楊志峰師傅發明了結合畫琺瑯和掐絲琺瑯(景泰藍)的「中彩琺瑯」,為傳統廣東琺瑯帶來新氣象。至今楊志峰、楊承燊父子仍努力不懈,推動工藝傳承。
Loupe展出新一代琺瑯創作 百花齊放
花都區琺瑯廠是Loupe的當代琺瑯藝術設計展參展單位之一,連同另外十位兩岸三地的藝術家、設計師,一同展示琺瑯多元化的面貌。香港珠寶藝術家Chong Ho愛把琺瑯應用於其首飾創作上,「琺瑯的好處是顏色豐富,可以和寶石起互補作用。」他設計的《蜓.魚》琺瑯寶石胸針,不但造工精巧,更有如星空璀璨的光影效果。
至於對台灣當代琺瑯藝術家吳竟銍來說,他在創作上則追求寫實與寫意的平衡,常以植物與昆蟲的互動和生命力為創作主題。
周大福珠寶集團Loupe項目總監余卓婷小姐表示,許多新一代設計師都十分嚮往琺瑯藝術,「我們想通過珠寶首飾,由年輕設計師將琺瑯應用於當代珠寶首飾中,藉此讓琺瑯工藝一直傳承下去。」
《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
日期:即日至二○二三年一月八日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二
《總相宜:當代琺瑯藝術設計展》
日期:即日至二○二三年一月三日
地點:Loupe(中環鴨巴甸街35號元創方H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