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業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盛極一時,當時社會經濟起飛,人口急升,大眾對商品要求大增,工業設計師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做到「快、靚、正」的商品應付市場需要。然而,現在全球過度生產和消費,新一代的工業設計師思考的不再是如何更快地製造更多產品,而是如何從根本地解決社區、社會和全世界的資源錯配和廢物問題。
化廢物為資源
兩位九十後設計師王玉玲(Jade)和楊詩雅(Car)於二〇一五年成立Work,Sheet. Studio,專注研究用舊布、茶渣、廢紙等纖維廢棄物,再生成新物料。二人常引用日本設計師隈研吾的一席話:「我一直在尋找廿一世紀建築的基本驅動力,在十九世紀是石頭和木材,二十世紀是混凝土,廿一世紀是什麼呢?我認為是新材料,也可能是舊材料的新用法。」她們給自己的課題,是把生活中的廢棄物轉化成有用資源,應用到生活上。雖然只有兩個人,但她們目光宏大:「我們不是要設計一件產品,而是創立一套新的系統。」
Jade和Car是理工大學產品設計系的同學,她們的物料研究初體驗源自於一份大學功課,二人到油麻地果欄進行社區研究,發現每日都有大量生果賣不出去要扔掉,於是她們將之回收,並用生果纖維造紙,之後的項目也可算是這大學功課的延續,包括利用藥材舖和茶樓的茶渣、農場的農產品剩餘物、回收紙、花果等原材料,再生成杯墊、器皿、種子紙和紙磚等物料和產品。
最近,她們與本地紙包飲品盒回收漿廠及教育中心喵坊Mil Mill合作,把後者造廁紙時剩餘的紙漿回收,再造成紙張,她們親身到Mil Mill學習整個生產過程,再鑽研出可以造成紙張的配方,當中所用到的黏合劑成分也是純天然。現時二人先訓練聖雅各福群會忻悅綜合職業服務中心的員工學習生產過程,包括打紙漿、抄紙和風乾或壓乾,下一步會由員工教授中心的復康人士會員負責生產,理想一日生產三百張紙,實驗在香港包辦研發、原料供應和生產,香港廢物,香港解決。
設計中間人
二人剛畢業時,也試過做傳統產品設計師,但一年後,二人都不禁問自己,是否只能如此?Jade指:「香港的工業設計很依賴國內或東南亞的工廠去生產,為的是滿足trading market每個月都要有大量低價產品的要求,而設計師的工作就要每日畫三、四十件產品,作為設計師只有不斷追着市場走。」機緣巧合下,她們獲得資助,又遇上聖雅各福群會賽馬會升級再造中心,二人任駐場設計師,中心的庇護工場則可承接少批量生產,毋須迎合傳統廠房動輒幾萬件的最低訂購量,對於start-up小公司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機會,她們於是便雙雙辭職重投醉心的物料研究。
物料設計在全球的設計課程中,仍屬新科目,設計師不再只是着眼於最終的製成品,而是物料本身。Car和Jade解釋:「傳統上設計師的工作是設計產品,而非設計物料,以至一套系統。但其實設計過程有很多步驟,只是當大家只着眼於製成品,輕視了物料設計的角色。我們想做中間提供材料,幫助人完成final product的角色。」近年外國有不少有趣的新物料出現,大部分都以廢棄物製成,例如英國的Studio ThusThat利用採銅和工業製鋁時產生的剩餘物,分別製成如陶瓷和水泥的新物料,並設計成餐具和家具。
研發新物料牽涉找出需要處理的原材料、科研、找工廠生產、設計成產品、市場應用等多個環節,但很多時候各個環節之間沒有交流,令到物料無法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二人的角色有點似「媒人」,親身遊走於不同領域,撮合適當的持份者。例如她們去年曾到盛產農產品的中國內地考察,發現大型茶莊採茶時只取收整棵植物頂部的嫩葉,但種植過程當中產生的纖維廢棄物,如修剪出的莖和枝葉,很多時只會被堆在田間自然分解成泥土養分,但當風高物燥時,容易引起山火,於是二人跟當地大學研發出以茶渣製成類似蔗渣板的板材,可用作建材或製作家具,「對於茶莊而言,我們提出這方案能長遠處理這令他們很頭痛的問題,他們很歡迎。」
香港沒有絕路這回事
Car和Jade不是能每年推出數十件新品的多產設計師,研發一種新物料動輒需要十年八載,二人指:「從第一日開始我們已經很清晰這不是一朝一夕達到的事。在香港做物料最困難是如何串連到不同的持份者,代入他們的思維。尤其是要大眾和市場接受到新物料需要很長時間,急不來。」頭三年,她們花大量精力於公眾教育,如舉辦工作坊,到近幾年,大眾漸漸接受,有本地的建築公司用她們的板材做展覽設計和家具,「很多本地展覽展期很短,甚至只有一、兩日,但卻因而扔棄很多木板,十分浪費」;早前環境局亦曾請她們用回收竹造紙印海報。她們又研發植入種子的種子紙,由於紙張成分天然,紙張放進泥土後能化作養分。
二人坦言,在香港生產物料成本必定比國內高,值不值得,視乎大家想要什麼,「譬如一張紙,只求寫到,還是追求背後的價值?」笑言擁有「破地獄」精神的二人,不急於改變市場,跟隨自己的步伐淡定前行,「香港支援產品設計的資源很少,香港好耐之前已經沒有製造業,有人覺得一定要靠其他地方的廠房才發展得到,但香港人的靈活性很高,就算沒有工業生產,也不會因此而卻步。香港人很懂得應用創意,會變通找其他方法,就好似丟失了螺絲,就自己去配過一粒,香港沒有絕路這回事。」
Q&A
C:Car J:Jade
1. 你認為世人對建築/設計最大的謬誤是什麼?
C:很多人以為要設計一件實物或產品才算是設計,但其實設計是一個思維,可應用於任何事物身上。
2. 如果沒有做設計師,你會在做什麼職業?
C:應該會做生物化學相關的事情,或者開物料圖書館吧。
J:開五金舖,或者是提供支援創作過程的工具。
3. 你有沒有特別喜歡的創作環境?
J&C:在deadline前,壓力下,哈哈……不在香港時會多一些idea,因為在不同環境會被對方的文化和系列去啟發,反而回港後把這些閱歷沉澱。
4. 當你沒有靈感或動力去創作時,你會做什麼?
J:去另一個城市,不要困在同一個空間。
C:出走一下,旅行時我們也喜歡逛五金舖、造訪工廠、大學,甚至去不同的studio叩門造訪。
5. 你最近見過最inspiring的project或事情是什麼?
最近一兩年在Kengo Kuma展覽的一句話,當中他講到每個年代都有屬於那時的新物料,那麼廿一世紀的新物料是什麼呢?他作為建築師不斷挑戰不同物料的可能性,或者以新的方法應用舊材料。他啟發我們去思考如何把原有的材料和資源重新relocate,將之成為新物料。
6. 做創作以來,最辛苦/難頂的事是什麼?
C & J:其實沒有太辛苦的事,最多是在山上連續通幾晚頂,無得沖涼,之後要出席重要活動,於是我們不斷灌咖啡,飲到手都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