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農場考察團3】古洞二級歷史建築 變身生態大觀園:何東夫人醫局生態研習中心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Hello ! Hong Kong Farms 可持續港農

【本地農場考察團3】古洞二級歷史建築 變身生態大觀園:何東夫人醫局生態研習中心

19.09.2023
譚志榮、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9

除了休閒型,農場還有其他發展路向,像是老圍中藥園;復耕復村的二澳農作社、「永續荔枝窩計劃」;生態為先的鳳園蝴蝶保育區、禾‧花‧雀‧生態農社。這些項目多有政府或機構在背後支持,才可以在沒有產銷壓力下營運。農場生態導師馮智禮(馬屎)曾參與粉嶺馬寶寶社區農場、二澳及貝澳等農場的規劃。以二澳為例,除種米外,亦藉規劃水流增加水中生物數目,也撥出土地種果樹、竹和水生植物,增加生物多樣性。「耕種要永續發展的話,整個環境規劃是最重要的,不然山洪暴發就沖毀一切。」穩定生境是有機耕種的條件,他比喻說有美味菜餚,亦要有舒適的用餐環境,「我們要做一個場景出來,那些生物才可穩定出現。」

馬屎多年來協助不同農場規劃,認為穩定的農地生態系統有助農業 生產。
馬屎多年來協助不同農場規劃,認為穩定的農地生態系統有助農業生產。

農地便於觀察生物

借鑑台灣,有時一個農場已可見到魚、蝴蝶、蜻蜓、蛇等動物,或用某類生物作主題。他曾到花蓮赤柯山茶園打工換宿,學習採茶炒茶,聽起來無關生態,但其實跟上文的奇異果園相近,製茶一年只忙上幾天,其餘時間便靠生態活動為生。園內有民宿,三餐吃農家菜,由園主帶訪客行山,去看青蛙、雀鳥、螢火蟲。園主並非生態專家,「這是耕住合一的好處,其實住上幾星期就知道都是哪些生物,已足夠介紹。」反觀香港,他說較少生態研究者視農地為生態系統,農夫也不甚理解生態。他曾規劃錦田清潭水塘下方的農場,引入了南番順水田耕作法,以水坑包圍田壢,水流令五種螢火蟲得以繼續繁衍。過程中他沒有刻意說服農夫,「要做農地生態,不用跟農夫談螢火蟲,只要營造適合螢火蟲又適合種植的生境。」場內多假日農夫,這水流令到作物不用每天澆水也可生長。加上鄰近大欖郊野公園,物種豐富,農場也吸引到很多蜻蜓和兩棲類。

這次他選擇介紹開幕數月、位於古洞的何東夫人醫局生態研習中心。該中心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屬發展局轄下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項目,室外面積約有三千多平方米,由馬屎擔任場地種植規劃顧問。驟眼看不太似個正規農場,他解說香港有機農場多屬休閒型,以活動而非農作物為收入來源,而這場地也屬休閒農場,由農業縮影區、中藥園圃、生態池、水稻田、風水林等區域組成。水稻田區設在正門旁,可吸引雀鳥又以香氣迎客,中心後方斜坡上的農業縮影區,種了多株多年生植物如臭草、蝶豆花、木瓜等,有助穩定環境,「如果不是生態研習,而是生產導向的話,夏天全部種瓜,整個生境都會洗牌。我們呈現一個穩定的農地生態系統。」田邊開鑿生態池,有田字草、半邊蓮、芋頭,提供適合蜻蜓、青蛙、豆娘等益蟲棲息或停歇的地方。作物高低不一,就算同一品種也有不同顏色,以讓人認識食物多樣性。「農田形狀是古怪的,因為permaculture(永續栽培)的田不會很整齊。」訪問當天見到九香蟲、薑弄蝶、銀線灰蝶、細腹綠眼蜻等,「場地設計是方便大家近距離觀察昆蟲,只是在旁邊,不用鑽進去草堆去找。」

中藥園種了具藥用價值的植物,如蚌花、巢蕨及龍脷葉等。
中藥園種了具藥用價值的植物,如蚌花、巢蕨及龍脷葉等。
樹蔭下種了多種不需長日照的蕨類。導賞時會介紹如何憑葉底孢子 分辨品種,圖中是華南毛蕨。
樹蔭下種了多種不需長日照的蕨類。導賞時會介紹如何憑葉底孢子分辨品種,圖中是華南毛蕨。

田邊掛昆蟲旅館

一般有機耕種用的防治病蟲害方式如間種、輪種、瓜袋、食蚊魚、捕蠅草等這裏都可見到。另外,他在田邊掛了兩個「昆蟲旅館」,用回收紅酒箱木板砌成,入面的小盒有條狀孔洞,可供獨居蜂和蜘蛛等益蟲棲身,人們可藉此了解牠們的「一分鐘生活圈」,「掛在田旁,牠們吃可花蜜、吃葉。從盒中留下的食物或排泄物,可知道是哪些生物,作統計之用。 」他構想出三個多小時的農田活動,讓學生製作昆蟲旅館並帶回家,過程中講述獨居蜂的角色、昆蟲間的天敵關係如何協助農業。外國園藝店常有昆蟲旅館組件出售,供人們掛在花園。馬屎認為每個有機農場都可考慮加上這裝置或設計相關活動,以認識和惠及那些助益農地生態的生物。

保留原有植物 折射古洞歷史

此外,他據《香港中草藥大全》、《嶺南民間草藥應用》栽種中草藥及桑樹,呼應醫局背景,以及何東夫人在古洞設農業試驗場「東英學圃」種桑的歷史,並設計相關活動,如製作桑葉茶、用馬纓丹串成手鏈。馬纓丹是可鮮用或曬乾的草藥,它與場地原有的白花鬼針草一樣,都是常見的蜜源植物。後者常被農夫視為雜草,馬屎刻意保留,用來作天然籬笆,且為蜜蜂、蝴蝶和雀鳥提供食物。還有像亂草般攀援的假鷹爪,摸上去毛茸茸,是蝴蝶的寄主植物,統帥青鳳蝶會在葉上產卵,亦於原址保留。「不一定全部剷掉,然後種另一堆新的植物,最理想是配合場地功能再優化,對該地方騷擾最少。」近來有靈芝相繼寄生在台灣相思四周,他們除去雜草,在導賞時用來說明靈芝的生命歷程。

場內留有大片空地做風水林,「這裏的微氣候會舒服一點,原因是植物可以保留一層濕氣」,種有土沈香、油甘子、鴨腳木、山杜英等樹苗,至少需四五年才長大,為的是展示香港原生樹種,也模仿香港尤其是附近鄉郊的生境。田中工具房模仿新界村民慣見的英式兵房「豬籠屋」,田裏種的番薯葉、苦瓜、矮瓜引起古洞街坊的共鳴,與中心展覽扣連的話,多少在回應古洞一帶一九七○年代的農耕史。未來,古洞將迎來古洞南農業園、古洞北新發展區,研習中心設有社區生物速查活動,教育公眾以應用程式記錄古洞地區的生物和分佈,或能側記日後的生態轉變。

+1

INFO
何東夫人醫局生態研習中心
上水古洞路38號
6995 9873

NGO與政府資助

上水世外田園的主人Joey感獨力難撐,有意找NGO合作,這是否一條出路?研習中心是由嗇色園負責活化的發展局轄下項目,鄉郊保育資助計劃下受惠的也有不少屬農耕項目。耕種和綠色元素有利申請資助,近年吸引不少NGO與農夫或農場合作。馬屎說NGO參與的好處是生產目標寬鬆,像塱原的禾‧花‧雀‧生態農社,不用追趕產量,任雀鳥吃掉稻米,「農業只不過是附帶的要求」。不過,農夫雖可藉資助得到技術或人手支援,但要處理繁複文書程序和滿足資助要求。

譚志榮、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Hello ! Hong Kong Farms 可持續港農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