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的建築】與Paul Rudolph合作建力寶中心 梁幗平:概念是建築的靈魂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她們的建築

【她們的建築】與Paul Rudolph合作建力寶中心 梁幗平:概念是建築的靈魂

16.08.2021
譚志榮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nora_00

一座建築物由構思設計,到實際建成,中間經歷的過程之複雜,以及所涉及的人力物力之龐大,往往難以想像,而很多時候,光環總落在一個人身上,那就是負責提供概念設計的建築師,但其實負責把建築由圖紙變成實物的項目建築師,往往跟概念設計師並駕齊驅,就像大腦和雙手,缺一不可。

八十年代初,土生土長的梁幗平(Nora) 剛考獲建築師牌,在本地建築公司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工作了幾年,公司就接下位於金鐘的力寶中心(即舊奔達中心)的建築項目,而合作的建築師,正是美國著名建築師Paul Rudolph。Rudolph被譽為美國現代主義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曾任耶魯大學建築系主任,他所設計的耶魯大學藝術與建築大樓被認為是美國粗獷主義(Brutalism)的代表作。自言還是「𡃁妹仔一個」的Nora,每次見到 Rudolph,都總會借故從旁觀察(偷看)他的工作,有一日,他問Nora:「你有興趣嗎?」 當然!如是者,她成了Rudolph的助手,協助他完成金鐘的力寶中心,及後持續與他在東南亞的建築項目上合作,前後跟他共事了十一年,二人由工作伙伴變成好朋友。在Rudolph 的家中有一張小女孩的照片,那正是Nora的女兒。

Nora與Paul Rudolph的緣份,得由大學時期說起。Nora中學畢業後,入讀香港大學建築系,她曾於《M+思考:女性、建築與城市的對話》座談會中,坦承她並不太享受讀書時光,因那是一個主義接另一個主義的年頭,建築就如時裝,一個風格接另一個風格,卻沒有鑽到哲學層面和更深入的思考。她記得,當時的同學花很多工夫在presentation上,製作非常精美,精美得掩蓋了內涵。但大學時期有一本書令她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Rudolph的著作《Paul Rudolph: Architectural Drawings》。那是尚未有電腦的年代,建築圖需以人手繪製,而書中的建築繪圖無比精緻,圖像由數不盡的細線構成,線的粗幼疏密正表現出建築物的光線明暗。她大概沒想到,這些密密麻麻的線條,竟也為她的人生埋下伏線。

力寶中心由一九八四年開始設計,於一九八八年建成,當時的金鐘尚未有太古廣場,與中環相比,算是新開發的地區。Rudolph每年來香港數次,然而在建造和設計的過程中,許多建築細節,Nora都需要得到Rudolph的確認,在未有電郵和智能手機的年代,她只好待至深夜,並看準Rudolph在哪個國家哪間酒店,給他打電話或傳真,趕急起來,她更多次自費買機票坐廿四小時飛機到紐約找他,拿着一大疊圖紙和大堆鉛筆,請他補完繪圖。雖然過程勞累,要四出奔波,但至今講起與Rudolph相處的歲月,她仍充滿感激。「很多人會稱他的作品是粗獷主義,但其實我最欣賞的不是他的風格,而是他總能以作品解釋得到他的思想,作品反映該地方和當時的時代精神。到我現在做建築設計,也時常提醒自己不要盲從某些風格,而應由思想出發。」

繼力寶中心後,她繼續擔當Rudolph的本地建築助手,協助他設計港灣道和山頂種植道的項目,然而兩者最終皆沒有建成。二◯ 一八年,她與紐約建築中心合辦了《魯道夫:香港之旅(Paul Rudolph: The Hong Kong Journey)》,展出她一直收藏的手稿,展示Rudolph的香港足迹,包括力寶中心以及上述兩個項目。

建築是公共藝術

除了是建築師,Nora也是拉丁舞者,每年都與同樣是建築師的丈夫到黑池舞蹈節。她坦言自己不是一個典型的建築師,不喜歡穿得非黑即白,「我喜歡顏色,也不認為需要刻意標榜建築師的形象。」Nora成長於一個自由開放的家庭,父親是藝術教師,母親是音樂教師,小時候家住深水埗,父母會讓她為自己的房間塗上喜愛的紫和綠。中學她升讀拔萃女書院,更切身感受來自不同階層的人的生活。預科考大學的一九七二年,港督麥理浩宣布開展 「十年建屋計劃」,社會上也出現大大小小的公共建設,同時,街上愈來愈多玻璃幕牆的現代建築。那時她便悄悄希望自己也能為社會出一分力。

一九九一年,她和丈夫古兆豐及結構工程師周啓謙,成立周古梁建築工程師有限公司,首個項目就是律敦治醫院,當時他們在原有的灣仔道入口以外,開通了皇后大道的通道,令醫院更易到達。Nora的公司從概念設計,到製作建築圖,一直跟進到項目完成,她形容「像生了自己的BB,每次把項目交給客人時都很不捨。」比起市場為本的商業項目,她更享受以用家為本的設計,透過不同項目,接觸不同人。「建築這專業,讓人抱着自己的理念,實現自己心中所想」,這大概是每個建築師做建築的初心。她曾負責不少本地公共項目,如公共房屋、醫院、學校等,當中包括位於啟德的公共屋邨德朗邨,設計前仔細分析風向,避免屏風樓,又把原本政府建議興建的十座樓宇減至九座。佈局上,樓宇中央設計了大片花園,增加綠化,以表現出「家在花園」的感覺,Nora指:「很多公司不喜歡做公共房屋,因為不夠優越,不會帶來很高聲望,但其實現時的公屋做得最環保,也很有效率。」在細節上她也考慮周全,如位於將軍澳的特殊教育學校靈實恩光學校,她選擇以染色,而非髹油方法為木材上色,令染色效果更加耐用持久,亦更衛生。

Nora於一九九四年誕下女兒,那年代不少女性建築師選擇優先照顧家庭,待小朋友長大後才重操故業,但Nora一直都是事業家庭並行,有時候她會帶同女兒上班,甚至一起落地盤。她認為現時男性已負起更多家庭責任,女性並非一定要因家庭而放棄事業。於上環的香港蘇豪智選假日酒店,更可算是她跟女兒合作的結晶,由Nora負責設計,強調環保節能,從事藝術的女兒則與非牟利機構合作,跟成人學習障礙者一起繪畫上環街景,畫作複本正懸掛在酒店房間作為裝飾。

她相信,建築是social art,「建築空間能夠引發人內心不同感受,但最終,建築需要有社會功能,對社會負責任。」她又指,好建築不一定要花大筆金錢到外國才體會得到,「很多時候,我們在博物館或者教堂等建築物可以體驗到強烈的空間感受,但其實日常生活之中,也可以出現這種觸動,視乎人生經歷和生活態度,即使是平平無奇的天橋底,也可以欣賞到譬如是清水石屎或結構細節等。只要用心活好每一日,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發現美。」

梁幗平

建築師梁幗平執業近四十年,曾與美國建築大師Paul Rudolph共事十一年,期間參與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的奔達中心(現為力寶中心)設計項目,並於二O 一八年在紐約建築中心策劃「魯道夫:香港之旅」展覽。梁現為周古梁建築工程師有限公司董事之一,曾設計德朗邨、嘉諾撒醫院、蘇豪智選假日酒店等公共和商業項目。

編輯推薦
譚志榮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她們的建築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