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鬧紛亂、車來車往的荔枝角道上,近日開了一間洋溢靜謐美學的餐廳「悄悄食堂」。在杉木與松木的溫潤包覆下,每件古道具散發獨有陳年質感,燈具訴說古窯的歷史痕迹,茶台印刻了昭和時光。以器物凝住時間,用空間劃開日與夜,悄悄地,從每個細節感受光影流逝間的靜謐之美。
店主Vincent本身經營咖啡店,今次把新店選址在近年咖啡店聚落的深水埗區,卻宣稱不賣咖啡,專注提供一個舒適食飯的地方,從午間的晨光自然,品嘗定食,到夜幕下燈光晚照,小酌閒聊,都是寫意安心之處。他形容,現時很多店和人的關係就是「Instagram式」打卡,「做個空間出來俾人影相,好白,對比好直接。」於是,他決定反其道而行,找來多位本地設計職人,從空間設計與木工,花盡匠人巧思,微細至每個桌椅、燈具、花具、玻璃、食具,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配搭。
食堂面積二千六百呎,有榻榻米區域,也有餐桌椅,也有吧枱高凳,全場卻只有四十個座位,桌與桌之間保持恰到自然的距離,可以舒服不拘束地享受用膳時光。今次操刀設計的常常集品設計師Kenneth指,整體空間佈局呈長條形,窗邊日光較多,店內則較少光,「這裏有午巿定食,夜晚則有酒類提供,所以整體有日與夜、光與暗的空間劃分,尤其裏面像陰翳的空間,昏暗燈光有放鬆的感覺,人會不期然靜下來,與外面大馬路的氣氛不同。」
實木工藝
他提到,是次空間設計很奢侈慷慨地用了很大面積去做榻榻米,找來禾日三巷的家諾負責室內的木工設計,其中木結構的一條杉木原木,由家諾仔細處理木材的含水度,以特別的日本工具「槍刨」逐部細削,家諾指出屬於少見的做法:「既保留了樹的形態,也有一片片質感獨特的削痕。」
木樑結構下的榻榻米台與木柱的入榫位,盡見工匠的心思與堅持。原本是把兩塊地台拼在一起,但家諾和傑師傅寧願拆了木樑,再沿着榻榻米開榫口,追求到最好的理想。吧台全長八米半,也是現場裝嵌實木,而非三塊拼板湊合,Vincent笑着強調每次都需要叫齊八個員工一起合眾人之力抬起翻轉,畫線𠝹木,相當費力,只為呈現最好的效果。榻榻米上的茶台,有昭和至明治期間的古茶台,桌面都有使用過的痕迹,至今都保存很好,Kenneth表示:「古家具有趣的地方,可以透過痕迹,想像原物主使用的情景,摸起來也很有溫度與情感。」另外,也有新造茶台,找來「門後製作」兩位本地木匠女生製作,沒有厚重光滑的漆面,與古物相襯,各有美態。
物器故事
細心留意,會發現店裏的選物處處流露心思。店的入口玄關上方,掛上圓大的「杉玉」,為日本的酒廠或賣酒場所常見的擺設,意取當杉枝由綠色變成啡色,代表新酒已釀造好,是源於古時流傳的做法。
至於每盞燈光,也點亮時間的痕迹。有來自台灣品牌洄流的古窯器燈具,是中國江蘇化石坑發掘出來,加以改製,裂縫間風化着千年歷史;也有從日本舊式捕蠅器改製的燈具,造型獨特,Kenneth指:「食堂所有的事都是關於時間,如餐單有漬物,醃製發酵需要時間,古道具也有時間痕迹,所以揀了一些有年代性的器物,相當有美感。」
職人集結
此外,無論牆身、食具、掛布,都是出自不同職人之手。Kenneth指出:「可以集結了不同的人來創作,是花時間,但這樣組合是很有趣,一個空間有很多事情發生。」Vincent 雀躍地介紹每個職人,食堂的水泥牆由本地水泥製作Moldflip負責,以樂土呈現白灰混搭,深淺交錯的效果,質感粗糙樸簡;木柱綴以修長的陶製花器,來自台灣的雪膩設計,俐落優雅;捧餐出來的每個食具,都由本地工作室素謠製作,如巧設凹位的手指平碟、簡潔素靜的月亮碟、不規則線條造型的鍋物碗,由設計到上色,都是為食堂特別訂製;橫樑間垂掛的麻布,亦是本地藍染布工房片藍的工藝之作,添上一抹恬靜愜意。
Vincent坦言:「在本土經濟圈有很多職人。我們找到對的人,大家都合作得很開心,就像共同創作的感覺。」他說,單憑自己所知的,未必可以做到太多,但身邊有專業的人,可以集結一起去完成一件事,「嗰樣嘢,不只是商業味道,只來賺錢,而是我們有很多討論思考,有不同人的風格融入和構成,很好玩。」他笑言,每個裝修地盤都是粗口橫飛的地方,但今次的裝修卻比平常花上幾倍時間來討論爭執,因為每個人都有專業與堅持,對於何謂美也分外執着,「現在會覺得,開店是創造一個空間,都是創作,最後大家一起做了一個作品。」
悄悄食堂
深水埗荔枝角道143號地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