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衣車,是機械與人力的奇妙結合,腳踏配合雙手向前推進倒後,車縫出千變花紋,也把原本分開的連結在一起。製衣業是香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最興盛的行業,曾聽過不少從事製衣業的長輩說起威水史時眉飛色舞,在當時月賺過萬是等閒事,眉宇間流露驕傲神色。只是隨後的情節大家都知曉,九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港資製衣廠紛紛北移,本地製衣業式微。不過到了今天,有年輕設計師望借助這班製衣師傅之力,藉車衣把沉睡的工藝喚醒,以摩登姿態傳承下去。
穿一輩子的日常服
灣仔富德樓一家北歐風格小店最近找來本地裁縫製作一系列衣衫,清爽的黑白格仔背心,寬鬆而具剪裁的深藍吊腳西褲,隨性的淺藍連身褲,沒有大大個Logo,也沒有搶眼的圖案,看似實而不華,其實精巧在細節,曾經失落的香港車衣工業,會否隨着年輕設計師的創意復興尚不敢說,但已吸引一眾年輕捧場客重新看真香港製造的魅力。
這家名為”God Dag”的店子,以往主要出售兩位店主林鷺靜(Loching)和郭詠欣(Channy)旅行時搜羅的家品與飾物,不過今年夏天,兩位小妮子宣布有新作,推出一系列自家設計的衣物,重點是請本地製衣師傅製作,這家名為「奇奧」的製衣公司可不簡單,他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成立,經營近五十年,多年來接下不少大品牌制服訂單。之所以知道這家公司,因為Channy修讀翻譯系時曾在此做兼職,當時她經常跟隨製衣師傅到本地一家知名航空公司的辦公室,為飛機師、空中服務員度身製作及修改制服,「他們已做了三十年航空公司制服,不過近年生意一般,老闆都在努力經營。」
所以當她與Loching打算設計衣服時,根本不作他選,希望請奇奧的師傅幫忙。「當時老闆二話不說便答應,或者是長輩想幫幫年輕人吧,他報價時見我們想訂三十件,反建議不如先造十件試試,怕我們會賣不出。」Channy說。
由衫到褲 香港製造
處處為二人着想的,還有一眾裁縫和車衣工。當初她們也為上衣分不分碼而掙扎,最後師傅們提議別分碼,一來衣服不是貼身款式,而且想做到人人都合穿。「我們很喜歡日本的寬鬆衣服款式,但往往太寬身,不太合心意,於是想設計出容易穿的日常服,不跟潮流,款式簡潔,每年拿出來也會想繼續穿。」由於Loching和Channy分別合穿細碼和中碼,每次裁縫做好衫辦,她們就會上去試穿,在小小的工場中走貓步,師傅們即場品評再修改,做到她們心目中的寬鬆而不失線條美。
由於裁縫們都是做慣制服,總能提供不少有用貼士,例如麻質布料會有層漿,師傅會提醒要先洗兩次才好出售;西褲前幅刻意造四條褶位,看上來更修身,同時考慮實用度,做了夠深的前後袋,方便放進手提電話;另外淺藍色的連身褲,師傅則建議加設內裏,雖然成本變了雙倍,但穿上身才不會「索索聲」。
她們一開始已決定要香港製作,「我的媽媽也是車衣女工,很多女工在製衣廠北移後,不少女工失業,這些師傅都是滄海遺珠。」Loching說,「日本人很懂得包裝工匠的手藝,視他們為職人,其實香港也有很多很厲害的師傅。」
衣服由二人設計雛型,到本地布棚購買日本或意大利製的布料,又到鈕扣公司挑選鈕扣,交由奇奧的師傅們製作,再釘上”Made in Hong Kong”的標籤。識英雄,重英雄,她們的工作還得到布行的老闆支持,「每次去買布,老闆都會幫我們把很重的布料搬上車,說道『你在香港造衫,我欣賞!』」由於布料有限,每件衣服幾乎都不出十件,穿上身卻有一份說不出的自豪,還有對工匠的敬意。
God Dag
地址: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4樓
Facebook:GOD DAG 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