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清真寺列法定古蹟】香港穆斯林社羣奠基之地 屹立超過一世紀的些利街清真寺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首座清真寺列法定古蹟】香港穆斯林社羣奠基之地 屹立超過一世紀的些利街清真寺

些利街清真寺是本港唯一擁有庭園空間的清真寺,格外綠意盎然、清幽寧靜。

早前獲古物諮詢委員會建議升格成法定古蹟的一級歷史建築,除了香港大會堂和戰前唐樓雷生春,還有中環些利街清真寺,是首度有清真寺列為法定古蹟。

沿着些利街的扶手電梯往半山方向至摩羅廟街,在厚實的石圍牆和茂密古樹的包圍下,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時間彷彿停了下來;無論這座城市如何翻天覆地,置身其中,清幽、安靜,始終不變。Jamia Mosque 些利街清真寺,又稱回教清真禮拜總堂,是香港第一座清真寺,屹立城中超過一世紀,可說是本地穆斯林社羣的奠基之地。

些利街清真寺是本港唯一擁有庭園空間的清真寺,格外綠意盎然、清幽寧靜。
些利街清真寺是本港唯一擁有庭園空間的清真寺,格外綠意盎然、清幽寧靜。

帶領我們參觀清真寺的回教信託基金總會(Incorporated Trustees of the Islamic Community Fund,下稱總會)理事ZoheirTyebkhan(簡蘇宜)對於得到法定古蹟的肯定,感到既高興又自豪:「這座清真寺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建築物,香港有多少建築物是十九世紀就已存在?」他仔細地介紹清真寺的建造和本地穆斯林社羣形成的歷史背景,事實上,這跟香港開埠史緊緊扣連。「自從英國人打開香港大門,各種機遇隨之而來,來港穆斯林主要來自印度次大陸(Subcontinent),甚至遠從中東而來。」在十九世紀後期來港的穆斯林,有來做生意的印度商人,有隨英軍而來的穆斯林軍人,也有不少南亞海員。他的祖輩也是在百多年前從印度來港經商,從此落地生根。

回教信託基金總會理事Zoheir Tyebkhan
回教信託基金總會理事Zoheir Tyebkhan

「他們多數都在Lascar Street安頓下來,漸漸形成穆斯林社區。」即是今日的摩羅上街(Upper Lascar Row)、摩羅下街(Lower Lascar Row)——據考證「嚤囉」一詞乃從澳門傳入,由葡萄牙人對穆斯林稱呼”Mouros”而來,而”Lascar”則泛指南亞海員。

「一開始,他們直接在摩羅街的戶外做禮拜;隨着穆斯林社羣愈來愈大,一八四一年,他們向政府申請土地興建清真寺。在一八五○年,最高法院批出了位於些利街的土地契約,是香港非常少數的999年地契之一!」同年,四位穆斯林 Shaik Moosdeen、Mahomed Arab、Shaik Carther和Hafsan Malay共同成立回教信託基金總會,一直管理本地清真寺及服務穆斯林社羣至今。

攝於一九六九年的些利街清真寺,舊時香港又稱清真寺為「回教廟」(政府檔案處圖片)
攝於一九六九年的些利街清真寺,舊時香港又稱清真寺為「回教廟」(政府檔案處圖片)

神聖莊嚴的宗教殿堂

些利街清真寺於位處些利街及摩羅廟街交界,始建於一八四九年,初建時只是一間小石屋。至二十世紀初,因應穆斯林日益增加,石屋也面對日久失修的問題,產生重建清真寺的需要。一九一五年,在印度商人兼慈善家H.M.H Essack Elias全額資助重建清真寺,即目前所見的第二代清真寺,這段歷史清楚地標記在清真寺前右方的石刻上,「從那時起,這座清真寺便屹立在這裏,一直到今日。」

清真寺前方的左、右兩枝石柱,是第一代清真寺的原有結構;右邊石柱的基石石刻,清楚列明了其一九一五年重建的歷史。
清真寺前方的左、右兩枝石柱,是第一代清真寺的原有結構;右邊石柱的基石石刻,清楚列明了其一九一五年重建的歷史。

清真寺的禮拜殿、宣禮塔、八角形穹頂、彩色玻璃窗飾和宣講台等等,盡都維持原來面貌,唯一項例外:「外牆的顏色改過幾次,曾是白色或粉紅色等顏色。但至少最近廿五年,它的顏色一直都是目前的綠色。選用這種綠色背後,沒有什麼特定原因,換了就是換了而已。」

「香港有五大清真寺,其餘四座都跟這座清真寺完全都不一樣,所以不能說這是唯一或真正的清真寺建築風格文化。共通之處是它們都有宣禮塔。」禮拜是伊斯蘭重要儀式,每日五次,分別為晨禮、晌禮、晡禮、昏禮和宵禮;每個禮拜五被定為主麻日,穆斯林都會在晌禮時間前往清真寺參加「主麻禮拜」。以往些利街清真寺也會跟隨傳統,有喚禮者登上宣禮塔,面向聖城麥加,呼喚信眾禮拜,但此情此景已不再復見。「我想在非穆斯林國家,都很少會呼喚信眾禮拜,只有穆斯林國家如巴基斯坦、印尼等,仍然會高聲宣禮。生活在多元文化的城市,需要尊重他人,現在我們只會在禮拜殿之內向信眾宣禮。」

宣禮塔頂尖有「星月」標誌,常見於清真寺。
宣禮塔頂尖有「星月」標誌,常見於清真寺。

走進禮拜殿,正中牆身中間有一內嵌「壁龕」,除了用作標示朝拜麥加的方向,教長(Imam,伊瑪目)也會站進去來主持禮拜;壁龕的右側有宣講台,逢禮拜五主麻日,教長都會站上去宣講教義。呈長方形的禮拜殿佔地約二百五十平方米,最多可容納四百人同時進行禮拜。「這座清真寺單純地給信眾禮拜,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用途或活動,不似九龍清真寺那裏有社區會堂,可舉行會議、講座。」

禮拜殿呈長方形,上方中央的八角形穹頂,每面都有精緻的玻璃窗飾。
禮拜殿呈長方形,上方中央的八角形穹頂,每面都有精緻的玻璃窗飾。

維修保育依賴政府資金

「好些年前(一九九○年)它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如今更上一層樓。我記得一直是政府主動接觸我們,而我們總會沒有向政府要求評為法定古蹟,是政府先表示有相關考慮,當然我們為此感到十分高興和驚喜。」他說,畢竟在全港七百多萬人口中,穆斯林只有約三十萬,些利街清真寺能成為首座獲肯定為法定古蹟的少數族裔宗教建築,意義重大:「一來,這是給穆斯林社羣的名譽,我們對擁有一處法定古蹟感到驕傲;二來是財政資助,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幫助。」他舉一九八四年九龍清真寺重建為例,「政府當年什麼也沒有做到,我記得成本高達數千萬港幣,是一筆非常大的金錢,全靠我們本地、海外穆斯林的支持才成事。」

他說,不論是香港穆斯林社羣,或負責管理清真寺的總會都並不富裕,「當然,任何羣體都有富人,但不能假設九成信眾都是富人,事實正好相反,大多都是普通工薪階層,無法資助費用高昂的古蹟保養成本。」目前,凡已評級歷史建築的業主皆可向政府申請資助,進行小型維修工程及相關顧問費用。些利街清真寺過往獲批的款項,主要用於更換防水、排水系統,修補屋頂圍牆、木窗框、內外牆油漆翻新等。

「去年我們打算申請為外牆翻新塗油時,被告知我們需要聘請保育顧問評估,例如是否使用同一種油漆,得到政府批准後才可動工,不得自行安排承建商處理。」他打趣說:「清真寺再也不可能轉成白色了,我們連把這隻綠色變深、變淺一點也不能,this is it! 當然我們也沒有任何理由反對維持綠色。」

於一八四九年落成啟用的首座清真寺,標誌了穆斯林社羣正式在香港落地生根。
於一八四九年落成啟用的首座清真寺,標誌了穆斯林社羣正式在香港落地生根。

關注少數族裔宗教建築保育

他估計,從政府角度考慮,些利街清真寺得以升級為法定古蹟,背後的推動力是希望將香港推廣成多元文化的旅遊城市,以此為吸引海外遊客來港觀光的「賣點」,「就像我不是基督徒,我也會去歐洲參觀教堂一樣。」

事實上,疫情爆發之前,穆斯林中產階級及穆斯林經濟興起下,「穆斯林旅遊」是全球增長最快的旅遊市場,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都是亞洲熱門的穆斯林旅遊國家,潛力巨大,也成了香港保育及推廣本地清真寺的契機。

香港自開埠後便成為東西文化交匯之地,但從目前的法定古蹟及已評級歷史建築名單來看,對少數族裔的宗教建築保育效力不足,近年引起爭議的包括二級歴史建築,建於一九○一年的灣仔錫克廟於二○一八向政府申請重建獲批,大部分原有建築已遭拆卸重建,面目全非;此外,於一九六○年落成的粉嶺皇后山印度廟,全港唯一的蓮花形狀的建築,也是全球罕見的抽象式現代主義印度廟建築,擁有獨特歷史、建築價值,但因荒廢多時,日久失修情況嚴重,恐成危樓,值得關注。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