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建築系 3D 打印「珊瑚礁盤」 助海下灣珊瑚復育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港大建築系 3D 打印「珊瑚礁盤」 助海下灣珊瑚復育

14.01.2021
周耀恩、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0730_17

3D 打印技術愈來愈成熟,應用也愈來愈廣泛。去年八月,香港大學建築系與港大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合作,利用 3D 打印機製作了 128 個陶土「珊瑚礁盤」,放在海下灣海岸公園的海床,幫助珊瑚復育。部分製成品、設計過程和進度現於 PMQ 的 “Reformative Coral Habitats” 展覽展出。

展覽有珊瑚礁盤的模型以及照片和影片解釋製作過程
展覽有珊瑚礁盤的模型以及照片和影片解釋製作過程

海下灣海洋物種豐富,全港四分之三的造礁珊瑚品種可以在海下灣找到,但2015至2016年曾出現珊瑚白化和大量死亡,引起關注,港大團隊於是開始研究如何令珊瑚「起死回生」。雖然珊瑚長得似植物,但其實是動物,只要將一部分的珊瑚碎片,移植到適當的環境,便有機會透過單性繁殖再生。團隊因而設計了「珊瑚礁盤」,形態參考腦狀珊瑚彎彎曲曲的紋理,而每個礁盤有六個「口袋」,用以安放珊瑚碎片。由於珊瑚需要在堅固的基礎上生長,因此每個礁盤都有大量通空位置,底部有支架撐起,令沙泥可以經底部流走,避免鬆散的泥沙積聚,令珊瑚窒息至死。現正測試的三種珊瑚分別是鹿角珊瑚(Acropora)、扁腦珊瑚(Platygyra)和十字牡丹珊瑚(Pavona),是海岸公園最常見的三個品種。

團隊去年把人工珊瑚礁盤放到水底,並持續監測進度。(圖片由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
團隊去年把人工珊瑚礁盤放到水底,並持續監測進度。(圖片由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

團隊最初嘗試以水泥製作礁盤,但由於該物料會影響水的酸鹼度,因而轉用對生態無害的赤陶土,用 3D 打印機打印出來,經長時間風乾,再送到窯中以攝氏1125度燒成陶土。港大建築學院副教授兼機械製作實驗室(Robotic Fabrication Lab)負責人Christian J. Lange指:「陶土基本上由泥土造成,即使它隨時間受到侵蝕,最終也只會分解成為泥土,對海洋沒有負面影響。」

128個礁盤佔地約40平方米,Christian形容像個「珊瑚城市」,「建築師的角色是解決問題,不論是如何在鈄坡上興建房屋,還是如何設計一座城市。這個項目,也是在創造空間(space making),只是對象變了珊瑚,而設計的靈感也正正源自珊瑚本身。」

部分珊瑚已「移居到」珊瑚礁盤接近半年,研究團隊發現珊瑚的存活率達100%,而陶土上也有各種的微生物生長,部分珊瑚長大並向周邊陶土擴展,效果理想。Christian 指:「雖然一個人無法獨力扭轉氣候變化,可能珊瑚的生存環境會因氣候變化而一下子被破壞,但這項目是微小的一步,嘗試幫助珊瑚生長。」

港大建築學院副教授兼機械人製造技術實驗室(Robotic Fabrication Lab)負責人Christian J. Lange
港大建築學院副教授兼機械製作實驗室(Robotic Fabrication Lab)負責人Christian J. Lange

"Reformative Coral Habitat" 展覽
日期:即日至1月31日
地點: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S507

周耀恩、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