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後首個米蘭設計周即將落幕,為期六日的Supersalone也於9月10日閉幕。走訪米蘭多天,親身直接接觸到參展商及設計師們,明周文化整理疫症後米蘭家具設計的變化。疫情竟然對家具設計有正面影響?品牌又是如何解決疫情帶來的問題?
疫情是家具設計的發展契機
米蘭是歐洲最早大規模爆發疫情的大城市之一,執筆時,總感染人數為281,975人,但疫情在歐洲標準下已大致受控,現今以每10萬名居民計,一周的感染數字為35宗。疫症影響日常生活,但對家居製造商卻是發展契機,因為人們對家居的要求提升了。
「家具業對我們影響不大,我們的生意甚至提升了。」Hessentia的第二代傳人Cappellini這樣說。品牌由Cornelio Cappellini五十年代創立,基地為米蘭周邊的Brianza,他們在疫情期間仍然能運作,忙於應付新增的訂單。
從其他參展商口中,也能得到類似的意見。而受惠的範疇主要為辦公室家具、燈光、廚房等。而事實上,由於Home office的盛行,許多歐洲家庭都會搬到市郊居住,這也推動了家具的需求。
功能家具再整合
從可以殺菌的燈光系統、臨時的空間區隔裝置,到家居用的蒸氣消毒衣櫃,種種因應疫情需求的作品紛紛出現。這些技術許多不是全新的,但就被重新整合,以更優雅洗練的設計呈現。
可以預期,未來將會有許多類似的功能家具推出市場,但由於不同的公司使用不同的科技原理,功效都各有不同,用家似乎需要多了解產品是否切合個人的需要。
地區原材料當道
疫情令到運輸狀況不穩定,但這反而是品牌轉而使用本地原材料的契機。如果你對產品產地甚至原材料來源非常在意,這應該是個好消息。
例如來自比利時的手造家具設計師Lennart van Uffelen,一直很奇怪比利時家具的一個業界現象。「比利時政府種植了許多樹木,這些樹木每年都會伐下部分,再種新的樹木。而伐下的木應該可以用來造家具。」
這些樹木的確是拿來造家具——但就是出口到中國等亞洲國家。奇妙的是,比利時的家具製造,許多又會選擇從中國入口木材。
Lennart van Uffelen與Sonian wood coop這計劃合作,取得本地的木材製作家具,這不但減少木材運輸造成的環境成本,也更讓工作室與本土產生更大的連結,原材料帶來的變數也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