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蒲台島】築涼亭、建古樹廣場 建築學生在蒲台島上建築設計實驗:鄉村設計不應該被浪漫化、理想化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設計山旮旯

【美化蒲台島】築涼亭、建古樹廣場 建築學生在蒲台島上建築設計實驗:鄉村設計不應該被浪漫化、理想化

Rochelle(左)和Sherman跟蒲台島村民感情深厚,一有工餘、課餘時間,就愛往蒲台島去,幫忙小修小補。

梅子林等村落所在的沙頭角,是香港最北端聚居地,與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接壤。至於香港最南端,而又有人居住的島嶼,就是蒲台島。蒲台島漁業興盛一時,上世紀五十年代曾有多達二千人聚居,但現在常住村民連二十人也沒有。島上自然景色優美,以奇右聞名,保留了純樸的漁村風情,成為城市人假日郊遊的好去處。

蒲台島居民主要聚居於島嶼南岸的大灣村
蒲台島居民主要聚居於島嶼南岸的大灣村

星期六早上,從香港仔碼頭登船往蒲台島,兩層高的客艙坐滿了人,Sherman、Rochelle是其中一分子。他們都來自港大建築系,是「連島沙洲Tombolo」團隊的主要成員,二○一八年以來一直與村民合作,除了協助美化環境、修補日久失修的設施,還先後實踐了兩項建築設計實驗:海灣竹亭和古樹海防結構。

Tombolo成員合照,後排左起:Kate Tsang、Rochelle Yu及Jacky Lai;後排左起:Yi Go、Vivien Lee、Henry Chung及Sherman。(圖:Tombolo)
Tombolo成員合照,後排左起:Kate Tsang、Rochelle Yu及Jacky Lai;後排左起:Yi Go、Vivien Lee、Henry Chung及Sherman。(圖:Tombolo)

建築學生與村民 忘年之交

時間回到去二○一八年,那時他們大學二年級,抱着「遠離市區去郊外hea一hea、放鬆身心」的心態,不時結伴去蒲台島郊遊。蒲台島的自然、漁村風光固然吸引,但更打動他們的,是市區所失落的人情味,「村民好樂意同我們吹水,見過幾次面,就請我們吃海鮮。」Rochelle說,「我哋幾班𡃁仔,fing吓fing吓入嚟吹水,見過幾次面,嘢都未做到,佢哋已經係咁請我哋食。」村民的熱情好客,令他們受寵若驚。閑聊之間,他們得知颱風山竹對島上造成的破壞,便主動協助村民修復設施。

在蒲台島村委會主席羅成看來,他們是一班很特別的後生仔:「好少後生仔肯咁走出嚟做義工,真的好難得;之後便跟他們熟絡了,個個禮拜一齊玩、游水、捉魚、食海鮮,變了互信的好朋友,唔好成日得返幾個老人家喺度講舊時。」羅成很慶幸他們為蒲台島帶來了久違的年輕活力,「其實這個島有很多東西需要改善、維修,宜家多咗佢哋可以幫我哋美化,我哋好多嘢都做唔到㗎,叫我哋畫畫我哋識鬼咩。」

蒲台島村委會主席羅成雖已搬出市區居住,但常常回島,他熱心關注村務,為村民爭取權益。
蒲台島村委會主席羅成雖已搬出市區居住,但常常回島,他熱心關注村務,為村民爭取權益。

隨着他們與村民的關係日益加深,他們便自告奪勇跟村民提出:「我們是建築學生,想試吓起吓嘢。」因為他們不想局限於紙上談兵,渴望跳出課室,爭取實踐設計知識的機會。二○二○年,他們得到一戶家庭許可,在其海邊村屋旁的空地設計一個小涼亭,希望為他們建立一個親密、陰涼的室外空間,給親朋好友聚會,欣賞海景。

海灣竹亭 浪漫背後

雖然不是課堂功課、考核,但他們設計得十分認真,仔細研究蒲台島的自然氣候和民俗文化後,決定以鋼水管(俗稱鐵通)為涼亭的主要結構,以抵抗臨海位置的強大風力,再參考當地以竹搭建天后誕戲棚的傳統,以竹片作為屋頂;兩種物料都是島上現有的閑置建築材料。他們一邊建造竹亭,一邊在村屋外牆繪畫壁畫;細心、體貼的村民見狀,會主動借出草帽、矮凳方便他們。

「有別於以前寫在紙上、攞grade、放入portfolio的項目,這個涼亭真的建成了,有得睇、有得試佢work唔work。」Rochelle表示海灣竹亭為他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即使目前的涼亭早已不是他們原來設計的樣子,僅餘鋼管結構,「我覺得好神奇,兩年過去,可以見證到它如何被受眾使用。」

原來,屋頂竹片雖然抵得住颱風的考驗,卻經不起風化、發霉,因衛生考慮,他們不得不拆走屋頂竹片。「我們本身覺得鐵通(鋼管)原本的金屬色好靚,城市人會覺得灰色撞木色好靚,但是實際上,鐵通會生銹,還要髹油保護。」現場所見,鋼管都塗上了天藍色油漆,跟海天一色的風景十分匹配,其實都是後來戶主自行塗上的。

33
二○二○年設計的海灣竹亭,有竹頂、竹簾遮陽,後因風化嚴重而移除。(圖:Tombolo)
目前所見,竹頂以漁網取代,已增設欄杆;村民日間在此晾衫,晚上露天而睡。
目前所見,竹頂以漁網取代,已增設欄杆;村民日間在此晾衫,晚上露天而睡。

古樹海防結構 石籠變磚籠

最近完工的「古樹海防結構」,是他們在蒲台島上第二個設計項目。在蒲台島公眾碼頭旁邊,屹立了一棵百年古樹,風雨不改地守在岸邊,迎接蒲台人回家和遊客到訪。可是,長年累月的海浪侵蝕,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古樹根部外露,岌岌可危。

因長年累月的海浪侵蝕,古樹生長所在水土流失嚴重,有塌樹危機。(圖:Tombolo)
因長年累月的海浪侵蝕,古樹生長所在水土流失嚴重,有塌樹危機。(圖:Tombolo)

Sherman指着樹根說:「它原先是早年興建的堤壩來的,幾個大颱風吹襲,就塌下來了,所以當時羅成就找我們想辦法。」為何羅成會跟這幾個「學生哥」求救?羅成解釋:「我同離島民政署反映,問可唔可以救吓古樹,因為冧咗條壆,始終海水沖吓沖吓,棵樹冧咗,會連帶旁邊的井都扯冧,對村的食水供應影響非常之大。」可惜,古樹所在屬私人土地,政府表明拒絕受理。那麼,地主又是誰呢?羅成表示,地主若仍未往生,都已逾百歲高齡,更何況他和後人都失聯多年,查無所蹤。

Sherman表示,村民原打算用倒石屎來鞏固斜坡,「我們聽到後,有個缺點:一來是山竹之後,蒲台島『石屎化』問題嚴重了很多,使自然景觀永久地被破壞;二來,石屎不透水,長遠而言不是最好的方法。」因此他們跟村民提議:「簡單有效的處理方法,當建造防波堤,架起鐵籠,然後丟石頭進去。」

石籠擋土牆(gabion retaining wall),英文名”gabion”來自意大利文”gabbione”,意思是「大籠子」,即是指裝滿石頭的金屬網籠,是一種常用的建築工法,作加固斜坡、道路建設、美化景觀等用途。「一開始建築師都會好浪漫化地想像,島上多石,不就可以就地取材,搬過來扔過去便行,哪有想過石頭有幾重,村民聽完心諗:你係咪戇居!」憶起當初紙上談兵的天真想法,Sherman也不由得笑着自嘲一番。他們原打算採購來自堆填區的環保石,因為價值夠平,四十蚊一噸;可惜,如意算盤仍是打不響,「環保石從將軍澳堆填區運過來,運輸費太貴,環保石再平都無用。」後來,他們得知貨運碼頭可運送建築材料給離島,便決定改為採購磚頭,一來是價錢經濟實惠,二來是人人都可以徒手拎起磚頭;就這樣,石籠就演變成磚籠。

下一個考驗,就是搵人幫手,所涉及的人力勞動遠遠高過他們第一次興建的涼亭,「這裏有五十幾噸建築材料,錢唔係太多,重量好難handle,所以每一個工序都好辛苦。」慶幸的是,其時正值疫情高峰期,反而找到很多朋友來幫忙,他們抱着「避世」的心態而來,還得到意外收穫,「他們反映,很享受高度重複的工序,像meditation,不用思考,專心只做一件事。」

由一班建造新手用汗水搭建的磚籠,造工不完美,如Sherman所表示:「外觀不是重點,建築是媒介,島與人的連繫才是重點。」

古樹廣場因有古樹遮蔭,遊客等候渡輪船時,愛坐在長椅上乘涼休息。
古樹廣場因有古樹遮蔭,遊客等候渡輪船時,愛坐在長椅上乘涼休息。

連島沙洲 連繫城市與島

Rochelle解釋,他們之所以選擇以「連島計劃tombolo」為團隊名稱,「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想建立城市與島、與島上的村落之間的聯繫。」他們總結了海灣竹亭和古樹海防結構的設計過程和反思,在今屆「2022 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中展出,希望讓城市人知道蒲台島上的實況:「親身感受到種種限制之後,就明白到,(鄉村設計)不應該被浪漫化、理想化。對比起在場許多參展單位,它們講述鄉村建築的美好,但是鄉村都有其困難的一面,我們覺得有責任去告訴大家,我們在蒲台島上建造時觀察到的村民有何切實需要。我們作為剛剛畢業的人,未必有能力,但是想幫他們發聲。」

隨着tombolo成員開學、留學、工作,各有各忙,但凝聚力不減,「我們暫時都係一有時間就過嚟,因為蒲台島上一定有嘢做,例如有啲村民想搞啲project仔、有壁畫想畫,小修小補,一定有嘢俾我哋做,得返咁少成員,就做少人都做到嘅嘢囉!」Rochelle堅定地說。

Rochelle(左)和Sherman跟蒲台島村民感情深厚,一有工餘、課餘時間,就愛往蒲台島去,幫忙小修小補。
Rochelle(左)和Sherman跟蒲台島村民感情深厚,一有工餘、課餘時間,就愛往蒲台島去,幫忙小修小補。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設計山旮旯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