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建築之四】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完美幾何 因三個三角形蜚聲國際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I.M.PEI貝聿銘九大建築

【九大建築之四】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完美幾何 因三個三角形蜚聲國際

24.06.2024
m+、Pei Cobb Freed & Partners提供
貝聿銘手稿©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東館(1968-1978)

貝聿銘建築生涯中,大羅浮宮改造計劃無疑是最著名的建築。但王蕾點出他最關鍵的事業轉捩點其實是一九六八年國家美術館東館,他脫離了單純混凝土設計,首次採用玻璃和鋼製作天窗。

東館項目開展那年貝聿銘五十一歲,剛好走過一生一半。後來此建築為他贏得法國總統密特朗青睞,欽點貝聿銘負責大羅浮宮改造項目,成為事業分水嶺。

國家美術館東館的視覺藝術高級研究中心外觀擁有如刀刃般的尖角。2021年,©久保田奈,M+委約拍攝
國家美術館東館的視覺藝術高級研究中心外觀擁有如刀刃般的尖角。2021年,©久保田奈,M+委約拍攝

「他們觸摸我爸爸的名字,

他們非常喜歡這幢建築」

國家美術館在一九三七年成立,一直希望擴建東館,直至遇上貝聿銘才終於實現。黃健敏解說:「館方保羅梅隆當時的想法是『我要有一個美術館,我要有一個行政空間,這兩個東西。』貝聿銘便說,我給你一個等腰三角形式藝術館,和直角三角形式行政空間,然後用一個三角形內庭,即光庭,將兩個空間結合在一起,把光伸延進來。」

據《貝聿銘全集》描述:「貝聿銘將東館入口放在大三角形底邊的中間,正對着原館的側門,這個入口當時並未投入使用,如今卻成了不可或缺的通道。新館呼應着舊館的對稱性,同時延展原館的東西向中軸線。」

貝聿銘手稿©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貝聿銘手稿©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國家美術館東館(圖中央的三角形建築),完美將美術館舊館(圖右下)和美國國會大廈(圖上)連成一線。(Google Earth截圖)
國家美術館東館(圖中央的三角形建築),完美將美術館舊館(圖右下)和美國國會大廈(圖上)連成一線。(Google Earth截圖)

貝禮中分享自己大約不到一個月前,剛好到過東館觀看展覽,他很欣慰館方把建築照顧得很好,而且市民好喜歡這幢建築。「你知道美術館有非常鋒利的三角形邊緣,這幾乎就像刀刃一樣。人們來參觀美術館,他們撫摸着這條線,因為手油的緣故,它變得有點黑了,甚至上下撫摸到石頭也被磨損了一點,這確實是人們對這座建築熱愛的一種致敬方式。在大樓內部的主大廳裏,有一個標示,寫上誰負責建造這幢大樓,它也說明了建築師是誰,上面寫着貝聿銘。人們對貝聿銘這個名字很感興趣。所以上面帶着人們留下的大油污,他們觸摸他的名字,這也是另一種他們向我爸爸致敬的方式,因為他們非常喜歡這幢建築。」

半夜扎醒 畫出玻璃天窗

貝聿銘走上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東館的樓梯 ©Marc Riboud/Fonds Marc Riboud au MNAAG/Magnum Photos
貝聿銘走上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東館的樓梯
©Marc Riboud/Fonds Marc Riboud au MNAAG/Magnum Photos

「東館營造的空間本身就是一件作品,是一種體驗,」王蕾續說,「在一九七○年代,博物館的天花板都是低矮的,不像現在那樣公開。但走進東館,嘩,是很開闊的大型空間。」嵌入壁龕的扶手電梯、一道道連接展覽廳的跨橋,中庭的內部設計很引人入勝。而中庭主角是尖錐型天窗,一個個巨大的玻璃四面體。貝禮中提到一個決定瞬間:「最初中庭的設計不會有玻璃,而是混凝土天花板。我爸爸已經完成了效果圖,展示了那種感覺,但他說這看起來太重了。」某晚半夜貝聿銘突然醒來,拿起放在牀頭的速寫本畫下了這玻璃天窗設計草圖。

「他總是在思考想法,思考實現目標的方法。在晚上,他會想像很多他的建築,然後我們,為他工作的人,會被要求幫助他研究和實現這些想法。有時他的想法很粗暴、很簡單,我們要怎麼做呢?他會說『我們試試看。』」

天窗使美術館充滿日光,「當你在博物館裏,從一個展廳走到另一個展廳,你可以來到它們之間的一個大空間,充足的日光讓你感覺神清氣爽。這與很多人在黑暗的博物館裏感到疲憊不同,如果沒有機會走到戶外,在博物館裏呆太長時間,你會失去精力。所以我爸爸總覺得建築物是由日光和光線塑造的。它們基本上像在陽光下活力四射的雕塑。這座建築是充分利用自然光線的好例子。」

編輯推薦
m+、Pei Cobb Freed & Partners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I.M.PEI貝聿銘九大建築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