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最近政府宣佈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於明年清拆,令不少人惋惜該區將失去一個都市奇觀。其實除了該停車場外,香港還有不少有趣和奇特的建築物,它們未必出自明星建築師之手,也未必是最「美」的建築物,但卻因應不同年代的社會需要應運而生,默默地構成一道道獨有的香港風景。明周於2014年曾刊出封面故事〈庶民奇觀〉,邀請不同建築師分享他們眼中的香港獨特建築,以下為當年的文章之一。大家心目中又有哪些本地建築奇觀?
英國建築理論家Cedric Price曾以水煮蛋、太陽蛋和炒蛋來形容城市由核心化到混雜放射的發展模式。年輕建築師陳雅研也用三種蛋來為香港建築分類,分別是茶葉蛋、蛋撻和出奇蛋。
從建築看本土
她於2009年出版《香港之蛋-建築與人的對話》一書,書中選取了三十二個她眼中最能代表香港的建築形態或城市景觀,再按其性質歸類為三種蛋:茶葉蛋類收錄香港的特色外牆,如灣仔軒尼斯道的變色外牆大廈或佐敦道的巨型「耶穌是主」招牌;蛋撻類包括高架道路和擋土牆店等人為基建和周邊活動的有趣互動,如油麻地天橋底的玉石市場或依擋土牆而建的店舖;出奇蛋類有多功能合一的建築物或空間,如樓梯舖或「垃圾辦公室」。
無論是哪一種蛋,她所收錄的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但卻從不會細意觀賞或深究的常民建築:「它們都不是出自有名的建築師之手,卻是一直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而被遺忘了的建築。它們不一定很美,大多只是政府條例下的副產品,但卻獨具機能性,以及能從中體現香港的適應能力和民間智慧,在我眼中,這些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才是最有趣的。」不難發現,書中的地點多位於混雜的舊區,Amy指:「很多建築形態都是由於地方不夠,因此要在舊址重建或加建的結果,它們是因應人的需要而出現。假如是政府由上而下規劃出來的新區,不可能出現這些特色。」
擋土牆店
位於中環堅尼地道和紅棉道交界的一面擋土牆,位於兩條主要通道的交點,有一定人流車流,加上半山的住宅本身甚少有地舖,因此精明的港人就利用這空間創出擋土牆店。該路段共有八間商店,Amy的書中指,該擋土牆屬山上的堅麗閣所擁有,由於店的深度很淺,因此主要以小食店、士多居多,另外還有兩間其廣告招牌跟店面的面積差不多是一比一的地產舖,可見其十分重視宣傳。
道壇大廈
Amy發現香港的建築物外牆經常被廣告牆覆蓋,宗教建築亦會於外牆下功夫,如位於中環威靈頓街的通善壇,它原是於1938年由幾位廣東南海茶山慶雲洞的弟子來港經商,為方便自修心性而設立的道壇。外表誇張華麗,金碧輝煌,富中式風格,相對周邊樓宇十分突出,而且一眼就看出跟中式宗教有關。而一共五層的樓宇,由一至四樓都是浮誇的道壇,樓下的商店卻是平凡的港式麵店,相映成趣。
寄生店
香港的舊區,如深水埗、九龍城、旺角等,經常可以見到形形式式的寄生店(Street parasite),即與原生建築物毫無關係的店舖。「它們通常在灰色地帶中生存,跟母體可以沒有關係,如西洋菜街一些商住大廈的樓梯舖。當中不少是提供維修服務或小商品,當不需要它們的時候不會發現到它們的存在,但當有需要時,只能在這類寄生店才有該服務或商品。它們在建築未必很富特色,但卻總活用狹小的空間展示出最多的商品。這種寄生店亦只會出現於舊式唐樓,因新樓大多會安裝鐵閘,將公共和私人空間分開。」
多用途垃圾站
為了善用難得的土地,不少香港建築物都是多用途,就連垃圾站也不放過。Amy指,如油麻地上海街的「垃圾家」,下層是垃圾站和公廁,樓上是救世軍露宿者綜合服務,把最私密的家和最開放的垃圾站和公廁放在一起(為展開油麻地戲院第二期發展,政府將於油麻地巧翔街重置上海街垃圾收集站及露宿者服務單位,預計2021年峻工);灣仔春園街的「垃圾辦公室」,上層則是公廁及政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