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大型年度設計節deTour 2024明日在中環PMQ開幕,今屆主題是「擁有→存有:內在的設計」,將設計的價值由Having變成Being。策展人陳濬人希望藉展覽強調設計如何豐富人的內在力量,而不在乎真的「擁有」一件物質。
這使記者想到八年前剛入行做設計記者,曾問上司「設計和藝術的分別」,上司答:「設計是可以使用的東西,藝術則不能用。」那當設計師不再鼓勵人擁有這件物品,和藝術家還有分別嗎?記者在deTour 2024傳媒預覽日,除了率先為讀者搶先看今屆展品,亦嘗試尋找這個答案。
一個大型思想場所 十七件展品 十七個生命反思
陳濬人(Adonian)的策展意念源於心理學家Erich Fromm著作《佔有還是存有》(To have or to be),提到社會往往以個人擁有多少來衡量人的價值,而作者認為人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擁有的物質,而是在於人的內在本質,即「存有模式」。所以今次陳濬人找來的設計師作品都不是很商業的設計,而是聚焦在如何滋養內心世界。
於是乎,記者見到很多件大型裝置藝術(Installation),幾乎沒有實質會在家居或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用品,而作品盛載着的是每一個設計師本身對生命的疑問。
一、營城計劃——《內外之間》:臨死一刻想依靠甚麼?鑽進背面的牆
二、周穎聰、陳少華 ——《存有之席》:要擁有幾多失去幾多? 容許失衡
在地面廣場下一層的冬菁圃,有唯一一件展品《存有之席》,由兩位香港設計師周穎聰、陳少華設計。作品貌似涼亭,但亭中不是坐位,而是天秤,邀請一至三位參觀者靜心拿起下方石頭,堆放在圓形藍色碟上。
參觀時,周遭寧靜,參加者亦要靜心才能將石頭擺放平衡,但陳少華特別強調「鼓勵失衡,讓石頭掉下來」。透過遊戲,鼓勵大家能夠容許生活中的失衡。就像真實人生中,內在、外在、接受、取捨、平衡、不平衡的概念,抽象卻真實,希望和參與者一同思考如何達到平衡。
三、Yoojin Chung —— 《Capturing Qi (氣)》 「氣」到底是甚麼?詰問風水
今次展覽亦有不少外國作品,例如韓國設計師Yoojin Chung的《Capturing Qi (氣)》。在倫敦和荷蘭留學的Yoojin說,在外國都有鄰似「風水」的提升運氣方法,例如是鼓勵人多親近自然或冥想等,相比起來亞洲風水文化非常商品化,例如水晶球是其中一種很代表性的風水法寶。她以三個透明球體,模仿科學儀器成功捕捉氣,中間有一個閃閃發光的水晶球在旋轉,她希望藉此形象化到底人在追求的「氣」是甚麼,而它又是否真能為人「帶來成就」。
多件作品 探索不同方向的生活感受
設計助人提升健康 亦實用吧?
從以上的展品不難發現,這些作品並不是一般人能夠使用的東西或設計,而是設計師們在提出問題,並鼓勵參加者思考。到底他們當自己是設計師還是藝術家?他們都說,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分野變得越來越模糊。但陳濬人說,設計有時會讓人覺得表面,有時會製造了一些多餘的產品,而他策劃今次展覽,希望帶出的是,設計師的作品亦都可以滋養人的內在。
設計彈珠機音樂裝置《The Club》的吳澤霖說,有人問他,「發射完彈珠,創作了自己的音樂,之後呢?」他嘆息,人不總是要有實際「成果」,其實好好感受和體驗這種創作過程,已經是「擁有」。
回到最初,記者上司曾說的「設計是可以使用的東西,藝術則不能用。」這幾年,香港人亦越來越重視內心世界的探索,更注重精神與心靈健康。而如果,設計師創作的裝置或東西,能夠啟發人思考人生真正需要,甚或幫助人到達想前往的狀態,那麼這種設計亦是「有用」。對嗎?
藝術品vs設計
據記者在場觀察,比起藝術家,參展設計師作品縱然貼近藝術創作,卻沒藝術家般狂野。共同擁有一種內斂、俐落的風格,作品十分乾淨、簡約。雖然今次展品不是真的能夠用於日常生活,不算傳統上的「實用」,但靜心思考,其實同樣的設計,只需要稍作改動,幾乎都可以馬上成為一件真正家具,例如《存有之席》可變涼亭、《盆浮之景》可變花器、《Capturing Qi》可變吊燈。
這一種扎根的實用性思維,相信是造就設計師和藝術家的最大分別之一。
deTour 2024 設計節
擁有 → 存有:內在的設計(Having → Being: Designing Inner Worlds)
日期: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5日
時間:早上十一時至晚上八時
地點:PMQ元創方 @pmqhkdesign
詳情:http://detour.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