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上的藝術展覽 尋找香港聲音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叮叮上的藝術展覽 尋找香港聲音

13.06.2020
由受訪者提供
兩件作品《聽牌》和《自摸》,由陶藝家Amanda Tong與手雕麻雀師傅張師傅合作,觀眾可隨意觸摸。

對很多外國遊客而言,香港的街道特色,除了填滿每一吋天空的高樓大廈和招牌、街邊排檔等等視覺元素之外,還有就是,香港很嘈。香港的嘈吵,不只是典型大城市的人聲車聲,還有在社區中、橫街窄巷裡有意無意傳出的市井生活之聲—小販叫賣、街坊打麻雀、阿媽打仔……

藝術設計工作室CeeKayEllo的陳家倫(Karen)策展的展覽《CLASSIC CRAFT, MODERN MEANING》,就以香港聲音為引子,分別撮合手雕麻雀和手造雀籠的老師傅,與四位香港及外國的年輕設計師和藝術家,合作創作四組藝術裝置在電車上展出。Karen指:「聲音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假如我們靜下來,其實可以聽見城市很多不同聲音。尤其是每逢節慶人們一定開枱打麻雀、燒炮仗,外國人可能覺得好嘈,但對我們而言這象徵熱鬧和生命力。」

選擇在電車上佈展,目的是希望藝術更加「入屋」,讓大眾在日常生活都輕易接觸到。Karen以往也曾於城市的奇怪角落辦展覽,如廟街的煲仔飯街和地下停車場,她解釋:「人們多看一點『兀突』的東西,或可令社會容納更多元的事物。」

藝術設計工作室CeeKayEllo的陳家倫(Karen)策展的展覽《CLASSIC CRAFT, MODERN MEANING》是在電車上進行,別具文化和歷史意義
藝術設計工作室CeeKayEllo的陳家倫(Karen)策展的展覽《CLASSIC CRAFT, MODERN MEANING》是在電車上進行,別具文化和歷史意義
法國及葡萄牙籍的視覺藝術家Frederic Bussiere跟隨香港最後一位雀籠工匠陳樂財學習,作品「Piu-Piu」靈感來自電車和鳥類身體之間的動態。
法國及葡萄牙籍的視覺藝術家Frederic Bussiere跟隨香港最後一位雀籠工匠陳樂財學習,作品「Piu-Piu」靈感來自電車和鳥類身體之間的動態。

承傳不只是單向

其中兩件作品《聽牌》和《自摸》,由陶藝家Amanda Tong與手雕麻雀師傅張順景師傅合作,以鋼棒串連起兩組陶瓷製成的麻雀,一組塗上藍色釉,像青花瓷器,另一組則無上色,讓觀眾可以靠摸「甩牌」。觀眾/乘客可任意觸摸和移動麻雀,並聆聽它們互相碰撞時發出的聲音。

Amanda的家人喜歡打牌,她可說是在麻雀聲中長大,而現時做陶瓷,其實也在跟聲音相處:「當瓷器燒到一定的高溫,會隱約發出尖銳的碎裂聲,很悅耳。而我們去欣賞陶瓷時,亦會敲一敲瓷身,因為燒的溫度高低不一,令其產生不同聲音,而愈高溫代表它愈堅硬,因此聽陶瓷的聲音是行內人判斷陶瓷品質的其中一個動作。」

兩件作品《聽牌》和《自摸》,由陶藝家Amanda Tong與手雕麻雀師傅張師傅合作,觀眾可隨意觸摸。
兩件作品《聽牌》和《自摸》,由陶藝家Amanda Tong與手雕麻雀師傅張師傅合作,觀眾可隨意觸摸。

跟張師傅學師,由雕一條直線開始,摸索到姿勢、力度後,師傅便教她用製筒子專用的儀器雕圓形。除了單方面向師傳取經,Amanda也希望跟師傳分享她對陶瓷的熱愛,於是她特意帶來瓷磚,請師傳雕「一索」,「師傳發現在不同物料上雕刻需調整力度向刀片角度,對他而言也很新鮮。」最後由小徒弟上色、燒製,送給師傳做禮物。

張師傳因長年坐着工作,膝蓋出現問題,但由於一直有新訂單,便一直做下去。但一如很多老師傅,可以選擇的話都不希望下一代接手,對於這門手藝的消失亦不覺特別可惜。Amanda認為即使傳統手藝在現代機器化的社會無法繼續生存,但兩代之間的對話和互相學習的經驗,卻會透過創作延續。「這過程令我對工藝有更深的感受和認識,我很希望用創作將之分享給更多人。現在我跟阿嫲打牌,也會留意手造麻雀的圖案和工藝,每個師傳的風格和手藝都不同。」

whatsapp-image-2020-06-10-at-15-27-30
Amanda為張師傅送上二人合力完成的陶瓷索子
本地街頭雕塑藝術家GoHung的作品希望觀眾可以使用「 🙂」作為籠中鳥來體驗
本地街頭雕塑藝術家GoHung的作品希望觀眾可以使用「 🙂」作為籠中鳥來體驗

「CLASSIC CRAFT, MODERN MEANING」展覽
日期:即日至6月23日
地點:石塘咀總站往返北角總站的61號電車

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