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s白色優雅:香港篇】從一世紀前的古典大宅 到一世紀後的藝術空間 專訪漆咸居創辦人:這棟建築本身就是個藝術品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一九二○年代 繁華的上游

【1920s白色優雅:香港篇】從一世紀前的古典大宅 到一世紀後的藝術空間 專訪漆咸居創辦人:這棟建築本身就是個藝術品

03.01.2024
譚志榮周禮進 (部分圖片由漆咸居提供)
7

翠綠山巒之中,白色古宅悄然藏身曲徑通幽處,連時間巨輪好像也停了下來。濃墨重彩之間,乳白色細膩筆觸凝固在畫布上,延綿的線條彷彿能破框而出。

一個世紀前的太平山上,蓋起了一座又一座古典的西式建築;一個世紀後,一座座古老建築倒下的倒下,拆卸的拆卸,山下的維多利亞城更是面目全非。沒有車路可至、交通迂迴的漆咸徑上,有近百年歷史的大宅卻因而逃過重建命運,歷經多任主人與時代變遷,仍保留原有古典建築面貌。當疫情令香港幾乎變成死城,大宅卻迎來新生,由魏畫廊進駐,變成「漆咸居」藝術研究與交流中心。

一個世紀前的法國巴黎,日本藝術家藤田嗣治(Léonard Tsuguharu Foujita, 1886–1968)慕名而來,他以自創糅合東西美學的乳白色裸女技法,驚動巴黎藝壇;一個世紀後,他的獨門畫技仍叫後世嘖嘖稱奇,持續得到關注、研究與喜愛。從日本遠渡歐洲,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存活下來,在家鄉遭到拋棄,卻在異鄉得到認同,他的一生曲折而精彩,在亂世堅持對生命熱情,如今看來,啟發猶深。

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沿宛延山徑來到漆咸居大宅,裏面正舉行藤田嗣治展覽《無盡の線條》,像展開一幅漫長的畫軸呈現華麗優雅的藝術生命,在灰暗世界中的走進白色的美夢。

漆咸徑一號由建築 師 奇 勒(John Caer Clark, 1878-1943)於一九二四購入及興建大宅,約於一九二七年建成,至今仍是漆咸徑上唯一建築物。
漆咸徑一號由建築師奇勒(John Caer Clark, 1878-1943)於一九二四購入及興建大宅,約於一九二七年建成,至今仍是漆咸徑上唯一建築物。

疫下封城 山上偶遇夢中的畫廊

冬日暖陽下的花園雅桌,魏畫廊創辦人魏麗洋(Amanda Wei)和合夥人兼畫廊總監PYT喝着咖啡,分享她們成立漆咸居的經過,也細談藤田嗣治給她們的啟發與策展意念。一切都要從三年前的疫情說起。那時Amanda在中環的畫廊停業了,她孩子的學校停課了,「整個香港都停滯了」。無所事事的日子,她常行山。從漆咸徑往山頂的是她行得最多的一段路,也因此常常與白色古宅擦身而過。她依稀知道那是一座私人歷史建築,卻從沒想過自己和它會有甚麼交集。

直到一天,古宅神秘大門打開了,她看到工人搬搬抬抬,便膽粗粗走進去參觀。向職員打聽後得知,因疫情關係,原先租住的外國人都搬走了,遲遲未租出去。一個大膽的念頭在她腦海萌生出來,「太好了這個地方,住人好像太浪費了,而且不方便,如果是做一個藝術空間,倒是蠻適合的。」她和拍檔PYT常常在閒聊時談起夢想中的藝術空間:「如果有一個像別墅一樣,裏面是可以做畫廊的建築,那就太好了!」她解釋:「畫廊的最原始狀態就是在家裏,以前是沒有畫廊的,在歐洲就是在家裏辦展覽,後來才衍生到一些外面的商業舖位。我覺得畫廊也不一定拘泥在這些白盒子空間。不同於外面普通的那種畫廊,這棟建築本身就是個藝術品。」

世界末日又如何?

那時正值疫情肆虐,社會滿佈陰霾,經濟前景未明,人心惶惶。當同行停業、結業,人人都感到沒希望、很迷惘的時候,Amanda卻反其道而行,冒險在偏僻的半山古蹟開畫廊,還不惜工本翻新修葺,如此樂觀和勇氣從何而來?「那個時候就在想,即使是世界末日了又能怎麼樣,世界末日了,你還不是要吃飯嗎,對不對?世界末日了,你留着錢也沒有用,是不是?那我也不能在這等死吧,對不對?我閒着,豈不是更無聊?那我還不如做點事情,把手裏錢都花光算了,那時候就這樣想。」她豁達地說。

PYT續說:「像我們以前覺得很多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生活、旅遊、藝術,甚麼都是理所當然。這些畫廊出現,方便了人,無論喜好藝術與否,他們都很容易就接觸到藝術。反倒當這些事情都變得很容易,就不一定珍惜,所以就像中環雖然有那麼多畫廊,但是路過的人不一定會願意進去,花一點時間進去去看看有甚麼東西,交流一下。」

她們當初為了找尋理想中的藝術空間,看過多個商廈、工廈舖位,甚至去了台灣,但都沒有所獲。唯獨是這座位處半山偏僻小徑,沒有車路可達的古老大宅打動了她們,「為甚麼我們很喜歡(漆咸居)這種私密感,因為喜歡藝術的人也是要尋尋覓覓,找一下展出藝術品的建築物在甚麼地方,怎樣可以來到這個地方,有甚麼樣的體驗。」PYT說。她倆也曾討論:「要讓裏面全空,像一般的白盒子,還是要像一個家?」最終還是決定保留在家裏的感覺,「好像回到初始的感覺,有生活感,沒有(一般畫廊)那種距離。」

大宅室內空間保留原有結構,經翻新設計、修葺,配合精選家具,作藝術展覽空間。圖中透明桌子是台灣旅法藝術家傅慶豊(Alixe Fu)作品,漆咸居曾為他舉辦大 型回顧展。
大宅室內空間保留原有結構,經翻新設計、修葺,配合精選家具,作藝術展覽空間。圖中透明桌子是台灣旅法藝術家傅慶豊(Alixe Fu)作品,漆咸居曾為他舉辦大
型回顧展。

活躍上世紀初二十年代巴黎藝壇,以獨創「極致的乳白色」技法揚名的法籍日裔畫家藤田嗣治,是她們自成立漆咸居便決心策劃展覽的藝術家,Amanada說藤田嗣治的人生觀,對後疫情時代十分有啟發意義:「我們從他的人生當中,也會想到我們目前的處境,我們也要樂觀一點,也不要想得那麼悲觀。」以他成名的二十年代來說:「那個時代就是剛剛一戰過後,百業待興,就像我們現在,疫情過後一切都要重新洗牌。」

魏畫廊及漆咸居創辦人魏麗洋(Amanda Wei,左)和合夥人兼畫廊總監PYT。
魏畫廊及漆咸居創辦人魏麗洋(Amanda Wei,左)和合夥人兼畫廊總監PYT。

漆咸徑一號( 1 Chatham Path)

漆咸徑上,只此一家。很多人都知道漆咸道,是九龍區一條主要道路,在港島半山的漆咸徑則鮮為人知,兩者都是因紀念漆咸 (William Chatham)而得名,他於一九O一至二一年任工務司, 是香港在任時間最長的工務司。 漆咸徑是連接半山梅道南行至白加道的一條「之」字形行人徑,首次出現於一九二二年的街道索引中。漆咸徑一號由建築師奇勒(John Caer Clark, 1878- 1943)於一九二四購入及興建大宅,約於一九二七年建成,至今仍是漆咸徑上唯一建築物。

01
漆咸徑沒有車路直達,從山頂纜車梅道站走約五至十分鐘,方可到達大宅(前策文書院)。(網絡圖片)

奇勒於一九二四年與華人建築師姚得中合資開設奇勒及姚得中則師樓,曾參與東華東院的興建; 一九四三年於死赤柱拘留營。 一九五二年,漆咸徑一號大宅改為私立中學策文書院(Chatham English School),為居於山頂的富裕華人及歐亞裔子弟提供教育, 學校於一九七三年停辦。

二○一八年九月六日確定為二級歷史建築。大宅是少數現存的半山早期建築,保存狀況良好,有高聳宏偉的裝飾柱、十五呎特高樓底、環繞式露台及花園走廊, 每個獨立空間均設英式壁爐,保留昔日英倫風建築氣派及奢華生 活氣息。大宅現為信和集團持有,租予漆咸居藝術研究與交流中心。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半山住宅區,古典建築林立,是上流社會聚居之地;圖片攝於一九三七年。(政府檔案處)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半山住宅區,古典建築林立,是上流社會聚居之地;圖片攝於一九三七年。(政府檔案處)

 

譚志榮周禮進 (部分圖片由漆咸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一九二○年代 繁華的上游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