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香港】五大「潛行」空間 可看可遊可賞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打開香港」建築節 看見看不見

【打開香港】五大「潛行」空間 可看可遊可賞

20.09.2024
weak chickens
由受訪者提供
阿棍屋,不像動物收容所,反而更像一間酒店。(圖片由LAAB提供)

之前講過,「打開香港」其中一個最大賣點,就是讓人走訪一些日常難以進入甚至從未開放的建築物和私人空間。此外,教育也是這次建築節的另一重點。由學者、專家主持的會談與工作坊,探討設計、美學、歷史、文化遺產、宜居性和可持續性等議題,是給香港人一個學習欣賞建築細節的難得機會,理解建築在塑造城市中發揮的作用。此時此刻,以下幾個不同建築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共同構成香港的城巿景觀。

特選五大「潛行」空間,這裏也由統籌委員會和導賞員現身說法。

1. The Henderson

有機體與機械體融合

The Henderson內部空間充滿未來感(圖片由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提供)
The Henderson內部空間充滿未來感(圖片由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提供)

 

外貌觀感像一座「有機的機械體」 (圖片由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提供)
外貌觀感像一座「有機的機械體」
(圖片由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提供)

建築物採用六條巨型支柱和一個側面核心鋼結構,塑造出洋紫荊花蕾綻放般的形態。每組支柱結構的承重力和外加荷載標準遠高於一般高層建築。其中七米高的玻璃天幕結合無樑結構的宴會廳設計,讓天際和城市全景一覽無遺。

扎哈.哈迪德建築師事務所Senior Associate( 高級經理)Kaloyan相信透過The Henderson,她們所創造的建築和環境,不僅為業主和客戶提供最完善的環境,還能激發公眾的靈感和吸引力。其設計在於有機形式(organic form)與機械之間取得了和諧的平衡,與遮打花園的自然綠洲及金融中心嚴格的城市背景帶出和諧對話。

二十一世紀,適應性對於商業建築和摩天大樓變得至關重要,它們需要靈活、永續的設計,以適應混合工作模式和不斷變化的城市需求。建築創造出開放靈活的內部空間以至優化空間。公眾亦可透過步行橋輕鬆進入,並可以直接欣賞遮打花園的綠意。開放式辦公室讓自然光進入,並提供綠色空間的景觀。

 

THE HENDERSON

中環美利道2號

 

2. 阿棍屋
廢棄棕地給生命一次機會

玻璃磚牆分隔空間,形成半開放式狀態。(圖片由LAAB提供)
玻璃磚牆分隔空間,形成半開放式狀態。(圖片由LAAB提供)
阿棍屋,不像動物收容所,反而更像一間酒店。(圖片由LAAB提供)
阿棍屋,不像動物收容所,反而更像一間酒店。(圖片由LAAB提供)

阿棍屋善用元朗一塊廢棄的棕地,改造成動物收容所。一說起動物庇護所,香港人的印象不外乎擠迫、悶熱、簡陋、資源有限……傾向負面。而阿棍屋正示範了怎樣把狗場當酒店去設計,強調人與狗的平等、交流和互相尊重,在同一屋簷下生活,甚至建立一個小社區。

收容無家動物本身充滿對生命的關愛,阿棍屋的建築及設計正好具體地實踐與呈現了這點。

在設計方面,整座建築物是一氣呵成的弧形結構,設有讓狗隻進行戶外活動的走廊。流線型鐵皮屋簷,利落地貫通整座建築,可以遮蔭擋雨,並加入隔熱及隔音棉層,讓空間更安靜涼快。原址是乾涸的空地,現在中庭種了兩棵樹。一棵為白蘭,開花時飄出香氣;另一棵是錦葉欖仁,營造出公園的綠意。

另外,房間大門髹上蛋黃色,並非純粹美學考慮,而是因為狗隻只能準確看到黃藍兩色,於是設計師選擇使用黃色,遷就狗隻的視覺功能。門的觀景窗一開為二,一個較高,另一個明顯偏低,前者為人而設,後者配合狗的高度。狗狗即使待在室內,亦可看見外面世界。空間劃開成一間間獨立室,以玻璃磚牆相隔,設計成半開放式,擺脫鐵籠或密室的幽閉感。

阿棍屋
八鄉馬鞍崗232號

3. 門神啤酒
工廠空間擁有無限可能

多層工業大廈,往往「內有乾坤」。(圖片由門神啤酒提供)
多層工業大廈,往往「內有乾坤」。(圖片由門神啤酒提供)
本地啤酒於此釀造(圖片由門神啤酒提供)
本地啤酒於此釀造(圖片由門神啤酒提供)

在香港以外的地方,酒廠一般都是一座座獨立建築,例如蘇格蘭的威士忌蒸餾酒廠或日本清酒廠,許多都跟當地農作物、地理環境和大自然有着密切關係。但不論是這次挑選的門神啤酒或 Two Moons Distillery, 兩者皆設立於多層工業大廈。從頭到尾,由申請牌照、到推廣本地製作,在香港這高密度、高地價的城市而言,一切得來不易。當大部分工業都已搬離,這城市竟擁有愈來愈多本地製作的手工酒類出品,實為異數。

相信很多香港人從未曾參觀或了解手工啤酒釀造過程,團隊希望讓公眾多了解這些平日耳熟能詳的品牌背後,工廠空間於今時今日的可能性以及如何續發揮其「後工業年代」功能。酒廠一般需要高樓底的空間、大型的升降機等,才適合設置大型及可以量產的製作啤酒容器。

走訪門神啤酒的廠房的大型專業器材時,便能深深感受何謂善用本地工廠空間。平凡工廈,
並不平凡,潛能亦可以超出預期。相信香港未來還會出現愈來愈多對工廈空間的需求。至於怎樣在條例和用途方面與時並進,追上甚至創造時代需求,很值得進行更多深入討論。

門神啤酒
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大廈2樓A

4. 透明未來
材料來自我們的腳下

4
3
05
「 香港土磚」取諸建築,用諸建築。(圖片由透明未來提供)

透明未來是一所設計工作室,專注於透過造型、物料與空間設計,啟發人對生活保持敏銳與好奇。他們的作品串聯藝術、設計、建築和回收,持續在物料創新中以提昇生活中的需要和美好。工作室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香港土磚」項目在本地地盤回收廢棄的泥沙,篩選出適合部分,創作出不同用途的陶藝作品,更將陶磚回歸建築本身,成為有用的建築物料。

當團隊首次參觀這個整理資料和物料都一絲不苟、有如實驗室的工作室,不由得想到本地建造業過分倚賴進口物料,其實並非「必須如此」。外國推崇大自然戶外教育,日本校園建築強調室內外空間互相穿插,教育學者相信,初期的兒童教育應著重訓練人對大自然材料的認識。可惜,類似的學習經驗,在香港一般校園付諸闕如。許多人的經驗已經證明,惟有透過深入了解物料來源、製作過程,及至親自碰觸,和在相關空間中親身體驗,才能跟該物料「產生感情」。讓參加者參觀工作室,能深入了解本地泥土的製作,是建立個人與腳下泥土、地境情感牽絆的好開始。

透明未來
新界西貢大涌口23號

5.聖士提反書院科藝樓
粗獷建築的香港代表

創立於一九○三年 的聖士提反書院, 是本港唯一擁有校 內文物徑的中學。 圖片由Kevin Mak 提供)
創立於一九○三年的聖士提反書院,是本港唯一擁有校內文物徑的中學。(圖片由Kevin Mak提供)

聖士提反書院於一九○三年創立,是一所擁有悠久歷史的英式學校,赤柱校舍則在一九三○年投入使用。現時校舍內有不少二至三級歷史建築,甚至有政府刊憲公告的法定古蹟。二○○八年校方將歷史建築羣串連成文物徑,公眾可申請入內參觀,是現時香港唯一擁有校內文物徑的中學。當中的科藝樓建築羣於一九八一年建成,是第一棟被SOS Brutalism網站認證粗獷建築的香港代表,也是本地粗獷建築案例中保存較為完整的案例。

建築師彭展華認為香港對戰後現代建築保育的光譜,有待拉闊。他說建築師何弢亦是一位對香港建築甚有貢獻,但近年被忽視的人物,今次希望香港人能重新注視他的建築作品。作為科藝樓建築師,何弢以層層後退的手法令梯形建築與地勢完美結合。結構方面,依據梯形體量,將斜柱子外露,在柱面上設排水凹槽,連接屋頂突出的排水溝,在粗獷外表底下暗藏小橋流水的意境。

彭展華持續研究本地粗獷建築歷史,他眼中香港從來都是外向形社會,僅以建築而言,由古典的北歐文藝復興、風格主義、愛德華式建築風格,至現代主義、Mid-Century Modern、粗獷主義、後現代主義,均能在本地找到。當然,究竟何謂香港建築,香港建築有何風格,便是值得前瞻的題材。

黎雋維指出,香港這些不同的風格,反映本地社會價值觀和文化的演變,粗獷主義在香港的現代主義建築發展中,其實有一個很特殊的地位。本地插畫師貓珊曾是這裏的寄宿生,也是導賞之一。她很喜歡自己的校園,回想可以在這裏讀書和生活,覺得很幸福。事隔多年,現在重看,才發覺校園的建築風格,其實早已在不知不覺之間,植根於腦海裏。

聖士提反書院
赤柱東頭灣道22號

weak chickens
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打開香港」建築節 看見看不見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