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石漢瑞 石漢瑞的香港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的石漢瑞 石漢瑞的香港

29.04.2021
梁俊棋、部份照片由Steiner&Co.及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提供

多年來,傳媒給石漢瑞(Henry Steiner)一個響亮的稱號:「香港設計之父」。然而,展覽《石漢瑞的圖語世界》的兩位策展人陳曉嵐(Amy)和譚智恒(Keith)劈頭便說:「今時今日講Henry Steiner,如果仍然只限於『設計之父』,或『中西合壁』,是對他不公允。」指的是,石老作為一位出色的設計師,其個人修養、設計哲學,以至對香港的貢獻,不可能簡化成一個頭銜而已。

當年的海運大廈宣傳品,下方亦可見到其logo設計。
當年的海運大廈宣傳品,下方亦可見到其logo設計。

六十年代,石漢瑞由前衛之地紐約來到香港當設計師,最初計劃待九個月,但九個月又九個月,至今六十年。多年來,他為多間老牌香港企業設計品牌形象設計,包括香港置地、匯豐銀行、海運大廈、康樂大廈(現時的怡和大廈)、牛奶公司等,都由他操刀。Keith指,「他用設計向世界輸出香港作為大都會該有的形象。」可以說,他為不同公司設計品牌形象時,同時也在打造「香港」這品牌。

以海運大廈為例,作為全亞洲第一個大型商場,同時是郵輪碼頭,而且鄰近天星碼頭和鐘樓,這樣一個以海為中心的地標,石漢瑞參照國際信號旗 (International maritime signal flags),把商標分成上下兩部分,兩組幾何圖案分別構成英文字母”O”和”T”,代表Ocean Terminal的縮寫,圖簡意精。廣告宣傳上,他亦聰明地想到把長型的海運大廈,形容為「橫卧的美國帝國大廈」(兩者長度相約),令人立即聯想到其規模之宏大,以及敢與國際建築看齊的自信。

每次設計,他都會細心地標示清楚圖像應用在不同物件上的做法。
每次設計,他都會細心地標示清楚圖像應用在不同物件上的做法。
牛奶公司的設計也是出自他手
牛奶公司的設計也是出自他手
他讀大學時曾為藝術家Marcel Duchamp設計《From the Green Box》一書,他形容Duchamp是個十分有魅力,不張狂不炫耀的人。
他讀大學時曾為藝術家Marcel Duchamp設計《From the Green Box》一書,他形容Duchamp是個十分有魅力,不張狂不炫耀的人。

尊重文化歷史

展覽介紹引用石漢瑞的話:"Looking is not seeing.",「視有別於見」。從他的作品上,總能看見他對文化的敏銳度,大量吸收不同知識,並把日常觀察聰明地轉化及應用在設計上。他於一九九五年的<Philosophy of Design>一文的觀點,至今仍鏗鏘有力:「設計師不應羞於在作品中展示其識見和文化。要抵抗視覺污染,設計師的腦、眼和手就是最好的武器。」(Designers should not be ashamed to demonstrate intelligence and culture in their work. Against visual pollution, the designer’s mind, eye and hand are his best weapons.)

展覽的Biography Wall展示了他的收藏和照片,街上的手寫大字、塑膠玩具鎚仔、小巴的士模型,在他眼中都是趣味盎然。本刊前年專訪石老時,他曾指:「我不認為香港的文化正在受威脅,但也許我們應該給予它更多尊重,視它為一個獨特的文化,而非只是區域性差異。」事實上,是次展覽海報上的照片——馬路上「望Look」字,也是出自他手。拍下四百張香港路上常見的「望左/望右」的照片後,他有個有趣發現:由於以前馬路上的字由人手塗上,因此每一個「望Look」都不一樣。

他曾於回歸前創作攝影集《Foolish Things》,紀錄他眼中的香港,包括天星小輪、白花油、霓虹燈等。而他自己也有收藏不少香港物件。
他曾於回歸前創作攝影集《Foolish Things》,紀錄他眼中的香港,包括天星小輪、白花油、霓虹燈等。而他自己也有收藏不少香港物件。
他拍了四百多張路上的「望左」照片,發覺每個望字都形態不一。
他拍了四百多張路上的「望左」/「望右」照片,發覺每個望字都形態不一。

叫人津津樂道的,還有他為匯豐銀行設計的年報。每期都有不同主題,貼近時代脈搏。一九八四年的年報,封面是一個微笑的女孩頭像,頭像的背景是打格的舞獅頭,在頁尾的簡介,他寫道:「圖中的女孩Fong Sze Man在一九九七年便會踏入廿一歲,她代表住在數碼年代成長的香港新一代……」(The girl on the front cover, Fong Sze Man, will celebrate her twenty-first birthday in 1997. As a representative of Hong Kong’s future generation, she is growing up amid the high technology of the electronic age.)

Amy指:「我們不希望再過份簡化地閱讀Henry Steiner……他的作品上反映到他如何理解香港文化,以至香港與亞洲和世界的關係,套進歷史進程,然後再將這些養分轉化,用簡單而聰明的手法表達出來。」

1984年滙豐銀行年報封面
1984年滙豐銀行年報封面
他為私人會所 iClub 設計了多個不同的英文字母I,每月在報紙和海報上以不同形象。
他為私人會所 iClub 設計了多個不同的英文字母I,每月在報紙和海報上以不同形象示人,引起人好奇和期待。

開拓設計討論

是次個展重新整理石漢瑞多年來在香港所做的無數設計工作,鑽探作品背後的思考,但石老從不喜歡畫公仔畫出腸,只留下暗示,由策展人自行解謎。這次策展解的其中一個謎,是1998年他為設計師協會設計的大會海報,他大膽地把一枝中式毛筆置於西班牙畫家Francisco Goya的裸女畫作《La Maja desnuda》上,而筆尖剛好在女性私處,頗具爭議性。

策展人的問題是:為何會選用Goya的裸女畫作?他們翻查資料,畫中女人Maja的名字,暗示她屬低下階層,而在當時的社會,繪畫一個低下階層女性的裸體,而且她毫不忌諱地直視觀者,令Goya背負傷風敗德之命。當年的畫作在挑戰觀眾,想不到多年後的香港設計界,神經同樣被挑動。石曾指,「我一直感受到香港的設計很文雅、間接和避免敵對的風氣。」(I’ve felt for a long time there is a genteel quality in Hong Kong design which is indirect and evades confrontation.)

為了令觀眾更加了解石漢瑞的設計理念和設計語言,Amy和Keith以不同的「修辭手法」劃分作品,如「對比」、「象徵」、「系統」等等。二人指,希望展覽為大家帶來啟發,「當大家討論設計時,不再只是談風格,或者設計師收了幾多錢。」

當年引起爭議的Design98海報
當年引起爭議的Design98海報
展覽現場照
展覽現場照

《石漢瑞的圖語世界》
日期:即日至5月30日
地點:將軍澳景嶺路3號HKDI Gallery

梁俊棋、部份照片由Steiner&Co.及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