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十年代,香港人口不到三十萬;一般家庭生活窮困,烹調時多以 『蒸』為主,就像蒸魚、蒸肉餅。他們多吃魚類,包括當時香港水域的近岸野生小海產,以及新界養殖的淡水魚,如鯇魚、烏頭魚。當然,他們也會吃豬肉,買的主要是來自新界元朗、沙田養的新鮮豬;雞則是過年過節才會吃。」
我把六國酒店絕版菜譜的神秘底頁,轉發給飲食文化作家方曉嵐,她隨即如此回答解惑。她指出,當時家常菜的烹調方法,主要受順德菜影響;每晚的兩餸或三餸一湯,如「炒生魚球連湯」;又多用生抽、豆豉、腐乳、麵豉醬、柱侯醬等這類粵式調味料,「蠔油也會用,但價錢比較貴。」她強調說。
馬姐的奉獻
當時順德菜能成主流,馬姐的默默奉獻怎能被忽視?方曉嵐的家翁陳夢因,曾於《粵菜溯源錄》寫道:過往年代的順德馬姐,多是「自梳女」或「不落家」之有夫之婦,有些來自「姑婆屋」中的姑婆。姑婆有受聘於香港中上人家煮飯做菜,而她們的日常生活,沒有異性的擾纏,工餘閒時以飲食自娛,遂而創製了不少美味菜餚,就像到魚塘網魚、摘鮮荷葉, 回家後用荷葉包魚,與熟飯同蒸做成「荷香魚」。除了荷香魚,據說魚羹、魚腐、荷香冬瓜捲等,也是姑婆們所創製。
字裏行間可見,陳夢因對這些菜式做法瞭如指掌。他亦在書中附上到位的見解:順德媽姐菜之親民、普及,「全因選料與割烹的基礎不是酒樓飯舖,而是人文薈萃的順德家庭日常的需要。」
閱讀陳夢因的文字,或許可以窺得一代人的想法、口味,以及所謂「家常」在那代人生活型態中的意涵;只是時移世易,我們所熟悉的「家常」,已經不再是「家常」。
炒生魚球連湯食譜
材料:
生魚 1條(約600克)
西芹 150克
紅蘿蔔 150克
薑片 3片
蒜蓉 1茶匙
料酒 1湯匙
鹽 1茶匙
胡椒粉 少許
油 1湯匙
油(泡嫩油用) 2杯
魚湯材料:
生魚頭和骨 1副
嫩芥菜 300克
薑片 3片
鹽 適量
胡椒粉 適量
油 1湯匙
沸水 3杯
炒魚球做法:
1. 買生魚時請店家代為起肉,並取回魚頭魚骨備用。
2. 魚肉整塊洗乾淨。用小火燒熱白鑊,將魚皮一面放在鑊中稍微煎,至魚皮七成熟為止, 取出備用。
3. 將魚肉連皮切成方球,加半茶匙鹽和少許胡椒粉拌勻,醃半小時。
4. 西芹斜切成小塊,紅蘿蔔去皮切片,備用。
5. 用紙把魚肉的水份印乾。中火燒熱兩杯油,關火,放入魚肉浸泡,待油泡完全靜止,再開小火,油滾即把魚肉撈出。
6. 鑊中留1湯匙油,爆香薑片,加入蒜蓉、西芹、紅蘿蔔和半茶匙鹽炒片刻,加入胡椒粉、魚肉,灒酒兜勻,埋薄芡盛出即成。
魚湯做法:
1. 嫩芥菜洗淨,切段備用。
2. 在紅鑊裏下1湯匙油,先把薑片爆香,放進生魚頭和魚骨煎香。
3. 加入沸水,大火開蓋熬15分鐘,見湯白出味,放入嫩芥菜,菜熟時加鹽及胡椒粉調味即成。
近岸野生小海產
鴨脷洲漁民第三代王均泰分享說,祖上靠海吃海,既會放籠浸魚仔,也會潛水捉青蟹、龍蝦吃;如有漁穫,就會用大盤子盛載,放在柴爐上烹煮,並加入油、大頭菜或冬菜、胡椒粉、水等一起煮,煮法俗稱「鹽油水」。一家人圍在一起吃,不但能吃飽,也能取暖。鹹魚乾也能用相同方法烹調。
插圖鳴謝:Kain Ram@foodlitandc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