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的世界,早在公元十一世紀開始,但我 們把所有事情的起源、做法、口味都混淆了,一 誤就誤了數百年。經過罷工、戰爭才有丹麥酥和牛角包。在數百年間演變過不同國家的風格,法 國有牛角包、丹麥有丹麥酥。很多酥點皆源於久遠的維也納,時至今日仍不停演變,酥層不斷進 化,形狀亦層出不窮!
糕點師手執一個麵糰,麵糰經過發酵,夾着牛油層層堆疊,再烘焙,才能製出一件「酥」。 在這過程中,層數不一,材料比例不同,發酵時間略有長短,烘出來的都是不同的酥點。這是丹麥酥,還是千層酥呢?是似曾相識還是前所未有的創新?就要先理解製作材料、原理和「酥」的源起。
誰想過丹麥酥源於一次罷工
在酥的世界裏,以丹麥酥和牛角包較為人熟悉,但兩者是同出一轍,還是截然不同?這裏只有一個共通點,兩者都是源於維也納。丹麥酥Danish可以說源於維也納而成名於丹麥。牛角包Croissant呢?則揚名於法國。
丹麥酥在丹麥,人們仍稱它為維也納麵包(Wienerbrød),但在外地仍然以丹麥酥的叫法更普及。早在一八五○年,維也納層壓技術被帶到丹麥,那時指的正是以油分(脂肪)混入麵糰裏,經一層一層摺疊而生的維也納麵包。這款麵包後來家寓戶曉,原因由一個社會運動開始:當地麵包店工人因罷工而飯碗不保。麵包店老闆僱用外地工人,當中有些是來自奧地利的麵包師,他們帶來了家鄉首都維也納的傳統烘焙技術和配方。於是啟發了丹麥麵包師,開始加以改良和製作,並使用不同國家、地區的乳製品,自此有了今日眾所周知,世界聞名的丹麥酥。
牛角包是勝利的象徵
而牛角包呢?它的身世仍然眾說紛紜。有說在一六八三年維也納戰役中,鄂圖曼土耳其軍隊在夜間偷襲維也納時,被早起的麵包師發現,於是拉響警報,使軍隊撤軍。為了紀念這次勝利,麵包師製作了近似鄂圖曼土耳其國旗標誌的新月形麵包。到一七七○年,這個牛角形麵包因兩國邦交而成名。當時奧地利公主瑪麗・安東尼(Marie Antoinette)嫁到法國,把牛角包像陪嫁品一併帶入法國。自此牛角包成為潮流,也是法國人到今天仍然喜歡的早餐美食。
酥脆外皮下的不一樣
牛角包一咬先是酥脆,繼而是細軟;丹麥酥由一層層酥皮堆砌,一咬會發出咔嚓的聲音,口感不同,形態不同,縱使本來來自維也納,都是不一樣的酥點。的確有不少人會說牛角包是丹麥酥所引伸出來的,也有人說它是維也納酥的一種。但看麵糰的材料比例,它們彼此卻像姊妹。
兩者都用上高筋麵粉,但比例不同,做出來的質感也不一樣。丹麥酥用的是四、六比例,即40%高筋麵粉和60%低筋粉製成,口感相對軟熟、鬆化。相反牛角包幾乎完全使用高筋麵粉,口感也較有嚼勁。另一明顯分別在於味道,皆因鹽糖比例剛剛相反,丹麥酥用糖和牛油較多,味道香甜而富牛油香,吃起來較膩,反之牛角包不太甜而且油分較低,口感未算酥化,但兩者各有捧場客!日本和法國都各有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