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絕對可收入博物館的館藏!本地老字號粉麵廠碩果僅存的縐紙伊麵盒 每個人手製作物輕情意重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這個絕對可收入博物館的館藏!本地老字號粉麵廠碩果僅存的縐紙伊麵盒 每個人手製作物輕情意重

%e4%bc%8a%e9%ba%b5%e7%9b%921_3

舊時代產物逐一消失,留也留不住。訪問有記當日,意外發現這個在香港買少見少的伊麵盒!

古來今往,已有誕辰吃慶生食品的習俗,如韓國人吃海帶湯、日本人吃紅豆飯,我們便吃長壽麵。有道是「麵條長長,比壽更長。」伊麵可不就是當中的佼佼者!取長壽的意頭,伊麵盒也晉升為傳統的賀禮。送禮嘛!當然要往「好」送,歷史掌故學家鄭寶鴻說,「以前的伊麵算是貴價品,等於現在中秋節送月餅,有禮盒裝住更加得體。」而伊麵盒的出現,早見於一九三〇年代的戰前時期,他指出舊時的伊麵盒最多三、四元,「送伊麵既體面又果腹,很適合戰前戰後不富裕的香港。」

有記粉麵廠// 自家製麵盒,連四個八寸半的「細伊」。($65/1) 好運製麵公司// 為數不多尚有賣伊麵盒粉麵廠,老師傅製作,連四個伊麵。($98/1)
(左)有記粉麵廠// 自家製麵盒,連四餅伊麵。($65/1)
(右)好運製麵公司// 為數不多尚有賣伊麵盒的粉麵廠,由老師傅製作。($98/1)

一九五〇年,也許是伊麵盒最盛行的時期,當時縐紙行業剛興起,許多傳統工藝品開始採用輕質廉價的縐紙作包裝,直到現時,伊麵盒依然要用縐紙製作。不像五花八門的禮盒裝飾,傳統伊麵盒只有一種款式——梅花間竹的紅黃綠縐紙,底下圍上一圈喜慶的金紙,像蓋屋頂般,店家愛貼上標誌性的「壽星公」圖案為記認。

每個店家都有獨特的記認標籤,好運(右)亦有「壽星公」圖案的伊麵盒。
每個店家都有獨特的記認標籤,好運(右)亦有「壽星公」圖案的伊麵盒。
好運貼上了小雞圖案的金紙,增加吉祥喜慶之意。
好運貼上了小雞圖案的金紙,增加吉祥喜慶之意。

說是工藝,實不為過。伊麵盒的製作工序亦相當繁複,「縐紙全靠師傅人手逐張逐張黏上,現在很多製盒師傅都不在了,無人再識做。」親臨麵舖尋找伊麵盒時,老闆們是這樣告知。「七十年代時,麵舖尚有賣;八十年代後開始慢慢消失。」鄭寶鴻推溯起伊麵盒的衰落,「最主要因爲送伊麵做賀禮已經不再時興。」

雖説傳統始終會被淘汰,有記卻正盡綿力去延續麵盒的「生命」。森叔憶記,「製盒廠在三十年前已停做,但我不想令它就此消失。」後來,麵盒由他太太人手製作,摸索出黏縐紙的手法後,自家巧手出品的「有記伊麵盒」誕生。森叔說,「一個伊麵盒能裝四個伊麵,送禮就通常買兩盒,寓意好事成雙,討個好意頭哄老人家歡喜!」

一個伊麵盒能裝四餅伊麵。
有記的麵盒只能裝到四餅八寸半的「細伊」。

三朝回門送麵盒

婚嫁習俗中,「三朝回門」指在婚後第三天時,新人要回一趟娘家。回門禮品中,需準備最少兩個伊麵盒,大妗姐羅勤芳表示,「這是爲了祝賀老人添福添壽,更祝新人在情場長長久久。」現時婚宴一切從簡後,很多人不再跟足傳統,「象徵式地買個伊麵,再放兩封利事在伊麵上。」伊麵盒,也不是必備的回門禮品了。

有記粉麵廠的主理人鄧沛森說,送禮多數一式兩盒,更有好事成雙的意頭。
有記粉麵廠的主理人鄧沛森說,送禮多數一式兩盒,更有成雙成對的意頭。

有記粉麵廠

油麻地碧街38號

2187 3202

 

好運製麵公司

深水埗北河街88號

2386 9940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