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公和荳品廠結業在即 把握最後機會吃古法瓦缸豆腐花、石磨豆漿與煎釀豆腐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告別老字號

九龍城公和荳品廠結業在即 把握最後機會吃古法瓦缸豆腐花、石磨豆漿與煎釀豆腐

公和荳品廠由廣東人駱公和於1893年創辦。九龍城為於1960年開設的分店。圖為九龍城店招牌,由著名書法家區建公以北魏古字題寫。
由駱氏年代沿用至今的收錢竹簍,說得上是店中最古老的器物之一。
結業消息傳出數天,已陸續有區外人專程到來,品嘗快消失的美味。當然,少不了打卡拍照的環節。
招牌豆腐花 // 將煮熟的生豆漿隔渣,並在大瓦缸內撞進石膏粉。存放於大瓦缸,能保溫也能保留豆香。有凍也有熱。($14/碗)
招牌豆漿 // 每天於店後工場新鮮製作,分原味及少甜版本。加拿大無基因改造大豆浸發後,便以石磨磨製,然後煮熟待涼,豆香濃郁。另店子會在周末限量供應黑豆以製作的黑豆漿($10/杯、$13/支)
煎釀豆腐 // 自家豆腐釀入鯪魚肉再煎香,可配辣醬或豉油吃,是簡單而美味的小吃。($15/2件)
用石磨慢慢磨好的生豆漿,都會倒進生鐵鑊,配舊式油渣爐煮熟,一如昔日駱公和的做法。
九龍城公和第四代傳人潘影兒,坦言已積極尋找新舖位,盡力將豆品手藝延續下去。
玫瑰腐乳 // 浸泡於白酒發酵熟成三個月,打開蓋已聞到濃郁的豆香。可用作炒菜或燜煮家常菜。(細:$30/瓶,大$70/瓶)

疫情驟然殺到,彷彿也催快了時代的步伐,迫使城中大小老店連環提前結業。在上星期六(7月18日),九龍城著名豆品店「公和荳品廠」的第四代傳人潘影兒,便在店前高高掛上「光榮結業,有緣再見」的書法橫額,同時宣布將於今年九月底正式結業。

d200721joyce-12

「疫情當然有影響,這段時間少了老人家光顧,不過真正的結業原因,是舖位終於被收購,整幢樓都要清拆了。」潘小姐說。其實早在三年前,當前業主突然縮短租約期,她便意識到這是地產商要收購重建的先兆。雖然往後每天,她如常打開門做生意,但心裏都在暗自倒數。在掛上橫額前,她更逐一通知相熟的老街坊結業的消息。「我們不是業主,所以只能默默接受一切。」

公和荳品廠由廣東人駱公和於1893年創辦,起初在廣東道開店,後來1958年遷至深水埗北河街營業,兩年後更於九龍城開設分店。後來駱氏後人移民賣盤,深水埗店便交給蘇家打理,至於九龍城店則交給潘影兒的父親潘逢景。兩家做豆品的方法大致相同,用的都是加拿大無基因改造大豆,不過現時深水埗店用紅銅鍋配煤氣爐,而九龍城店則一如往昔,用生鐵鑊配舊式油渣爐,並沿用老方法做出各種豆品,因此兩間風味略有不同。

石磨豆漿、瓦缸豆腐花及煎釀豆腐,是九龍城店的熱賣三寶,養飽了區內無數的學生及市民。唯豆品原屬廉價之物,難以提高售價,應付日益攀升的租金。「加上豆品業日漸式微,現時我們店就只剩下一位師傅。」且考慮食環處近年亦不斷收緊規例,傳統豆品小店想繼續存活,殊不容易。

幸而從橫額「有緣再見」四個字,還可以看到潘小姐抱持積極。「我正在找新舖位。我不抗拒用新式煤氣或電爐做豆品,但將來難免要與客人分擔成本了。始終要跟着時代的巨輪轉——不然怎樣幫兒子交學費?」相信,未來由潘小姐主理的公和,品質跟今天還是一樣的好,唯獨由油渣爐烘托出的微妙豆香卻將永遠缺席。趁它尚在,好好的把這味道存進心裏。

公和荳品廠

九龍城福佬村道67號

2718 0976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告別老字號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