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dirty would you like ?』在問你的馬丁尼(Martini)想有多鹹的同時,也問 你想有多鹹濕。」張寅傑(Kit)回想起昔日於英國當調酒師時的趣事,「當地女生很喜歡點Dirty Martini,調酒師便會跟她開這個充滿挑逗的玩笑,語帶雙關。」
很多人認識Kit,是因為香港第一支氈酒「白蘭樹下」的釀造師兼創辦人這身份;殊不知他也是一位雞尾酒導師。雞尾酒的起源,以至二十世紀初的禁酒故事,他也能一一道出。「禁酒時期不能光明正大釀酒,很多人在半地下室靠月光照明,以有限資源和時間釀出劣質酒,難喝,卻偏有個漂亮的名字──『Moonshine』。」
特意來荃灣南豐紗廠內的「丹丘蒸餾所」,我們喝酒也聊酒。
一切從美國禁酒令說起
與其定義為酒吧,這裏更像「見學工作坊」。Kit開設丹丘的初衷,便是希望灌輸「正向飲酒態度」,「希望讓人認識酒精背後的歷史文化故事,知道手上杯中物是甚麼,該如何品味,也得到最佳的享受。」
關於雞尾酒的起源,眾說紛紜。最普遍的說法是來自一七七六年紐約一間以雞尾羽毛作裝飾的酒館,故事與一些菜式來源很相似,因為單一材料不足而將各材料混合一起,竟意外地受歡迎而流行至今。孰真孰假?就像綠茶 溝威士忌由誰發明,無從考究,「但可以肯定是:美國禁酒令前,只有富豪紳賈才飲得起雞 尾酒。那時的雞尾酒,都是以純酒精調和,享受酒精感,要求極高質的烈酒。但到了一九二◯至一九三三年的禁酒令期間,粗製濫造的Moonshine,未有消除甲醇難聞氣味,於是便以甜甜酸酸的果汁去掩飾。」
限制激發創意
當禁酒令結束,酒徒已對偷偷摸摸的感覺上癮,Speaklow酒吧衍生出Speakeasy酒吧。Moonshine成為過去,釀酒師、調酒師 終於可以專心做好酒,而禁酒令的限制「迫使」出的創意,卻成就一系列經典雞尾酒誕生,包括Manhattan、大文豪海明威最愛的Daiquiri,還有鹹香雞尾酒Dry Martini。當時,雞尾酒仍是高消費族羣的飲品,直至七、八十年代,雞尾酒始才逐漸普及。
雞尾酒儼如品味的象徵,尤其在紐約、倫敦等大城市,渴求戀愛的學生哥也要追逐潮流。「學生沒很多錢,通常只袋『三杯酒錢』出街,第一杯買給自己,第二杯充闊綽請人喝,第三杯再給自己。給學生的雞尾酒,一定要夠濃、易醉,尤其給女生的。」當年,Kit每晚也調出不少杯Long Island Iced Tea、Sex On The Beach、Tequila Sunrise、Nothing,還有十多年前還在蘭桂坊盛行的Flaming Lamborghini。好像一個個象徵青春輕狂歲月的名字。
學生飲雞尾酒,往往因為型;Kit亦坦言, 最初在英國入行時只為「貪型」,可是有次被客人問及雞尾酒成分和搭配時,問至口啞啞而覺得丟臉,從此之後便凡事問自己「點解」。
釀製基酒
那「點解」會釀造「白蘭樹下」這款氈酒?「因為我是香港人!」Kit直率回答,氈酒除了有白蘭花,還有可以訴說香港命名故事的檀香,以及陳皮和當歸等材料。「從事雞尾酒工作時,我一直想自己釀造調酒用的基酒(base spirit)。威士忌的材料只有麥芽,其香氣主要來自木桶,沒有地區性;而釀造氈酒除了採用主材料杜松子外,還會加入草本植物,散發當地陽光、空氣、花和水的香氣。」
為了雞尾酒,Kit於是做出自家基酒,瘋狂又傻氣;但也多得香港有這位不想「雞尾酒」三字繼續被糟蹋的調酒師,約在二◯一二年,講究氣氛和雞尾酒質素的酒吧開始進駐中環,調酒師不再跟隨學院留下來的酒譜,開始引進最先進的儀器和技術,到現在各家發展出強烈特色個性,例如永續概念、自家發酵技術,以及現時最大話題──鹹香雞尾酒(savory cocktails)。可說是大勢,也可說還原雞尾酒最初意義,讓調酒師發揮自己個性。
丹丘蒸餾所
荃灣白田壩街45號南豐紗廠3樓301號舖
6324 6437
(註:不定時營業,請致電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