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的吃蟹粉文化,源自戰後逃難來到北角的上海商賈,當時名店「老正興」、「留園」、「上海總會」及「雪園」等名店出品的蟹粉菜,為粵式蟹粉的濫觴。
現拆蟹粉的黃金十秒
本幫菜師傅善於生拆蟹粉,本地廚師就巧妙地半生半熟地製作蟹粉。王子飯店的行政總廚毅師傅,就認為原隻蟹蒸熟拆肉,蟹黃熟透後膏香變得淡而無味。因此想出活拆蟹膏、熟拆蟹肉,便於流程亦能保留蟹粉本味的絕技。
比較起滬廚的慢火紅燒,毅師傅的蟹粉更適合講究鑊炁(氣)粵式炒法。粵菜最怕「過氣」,炒蟹粉須以猛火高溫,將蟹黃的胺基酸轉化成鮮味。與滬菜先下蟹肉後下蟹膏作法不同,粵菜喜歡先爆香蟹黃,然後極速把蟹脂迫入蟹肉,熟蟹肉能將製程大大縮短十秒。行外人可能覺得那十秒無關痛癢,然而粵菜靈魂鑊炁,就是將生命能量轉化為鮮味,錯失黃金十秒,等同將蟹黃的生命終結。
毅師傅炒蟹粉只需分半鐘左右,較滬菜時間快一倍,當中竅門是找來了加速師—滬廚不用的乾葱粒。高熱不僅將乾葱的醣分轉化為完熟甘味,亦有助將蟹粉的蛋白質加速化成鮮味。蟹粉因而變得濃而不嗆,平宜入口的真味,這是華夏哲學的中庸之道,套用在飲食層面上就是「龢味」(五味調龢)。
友情協力的金黃蟹粉
點心與熱葷的蟹肉與蟹黃比例不一,比較蟹饌所需6(肉):4(黃),毅師傅的蟹黃湯包對蟹黃要求更高,佔的比例高達六成。因此一般拆蟹粉的三両蟹,蟹膏量難以滿足製作蟹黃含量高的點心所需。
毅師傅的蟹黃湯包,則採用供應五星店大閘蟹的蟹行「江記」作友情協力。蟹行因應所要求的黃金比例,以活蟹拆出蟹黃含量高於蟹肉,適用於蟹黃湯包的專用蟹粉。據資深的點心師傅說,湯包必須加入豬肉及高湯增香,需以高濃度的蟹黃才能引發香味。親手拆的蟹粉蟹肉偏高,味道反不及蟹行訂製,含高比例蟹黃的蟹粉來得豐腴。
蟹黃油 vs 合成蟹粉
當店製作的蟹粉風味雖佳,卻愈來愈不符合現代餐飲講求效率的商業法則。在餐飲業人手不足下,部分連鎖酒家,已改為採用工場急凍的合成蟹粉。
工場製作的急凍蟹粉,為慳成本,往往會用「瞓覺」蟹去製作,由於蟹已死去一段時間,為了保鮮甚至會加入防腐劑等化學物質。蟹黃色、味勻經不起時間考驗,存放兩天後,煮出來的蟹粉色淡如水,庸廚為了增添賣相,會加入南瓜汁或甘筍油,增加鮮豔度。色澤尚可「整色整水」,但味道騙不了人,蟹死後很快變壞,腥氣極重,廚師要加重胡椒粉、醬油來僻腥,濃味卻吃不到蟹鮮。
一些上海麵館小店,由於不夠人手拆蟹肉,改以上海直送的蟹黃油來製作蟹黃拌麵、蟹粉扒豆麵或蟹粉小籠包。蟹黃油是地道的上海手工小食,近似我們的XO醬,閒時用來蘸麵點或作簡單的蟹粉點心。黃油就是豬油與蟹黃融合而成的結晶,廚娘每次煮便是十斤以上,量多了味道就特別濃厚。在油脂的保護下,不下防腐劑能存放一年以上。傳統麵家的老掌櫃,每年中秋前會先聯絡當地相熟的飯店,按自己要求的蟹膏、蟹肉比較訂製所需蟹黃油。
誠然,蟹黃油味道雖然濃厚,但蟹鮮與肉質卻與自家製蟹粉有段距離。但一碟鮮蟹粉菜動輒三百元以上,無添加的蟹黃油製作料理,只需一半的價錢可享用到真材實料的蟹粉,在追求性價比的市場上,不失為平民的福音。
王子飯店
尖沙咀柯士甸道西1號圓方1樓1028C號舖
2577 4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