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天星」是一線新會陳皮產區的最佳憑證?以鳳山熊子塔為中心,你知道當地有哪五大核心產區嗎?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滿天星」是一線新會陳皮產區的最佳憑證?以鳳山熊子塔為中心,你知道當地有哪五大核心產區嗎?

22.01.2025
鍾琰
劉經緯
cover

「左手邊就是熊子塔!」

昌哥指指車窗外:「這裏的老人家都會說,看見鳳山熊子塔(又稱凌雲塔),便知這裏有上佳的陳皮。緊緊包圍着熊子塔的,便是一線陳皮五大核心產區──梅江、茶坑、天馬、東甲和西甲,其中梅江為首位,有「柑之鄉」美譽。而外圍的三江和大澤等便是二線產區,雙水和古井屬三線產區,再遠些還有四線產區。」說罷兩分鐘,車子便轉入溫和堂茶坑有機果園的沙子路上,再慢慢停下來,我們仍在熊子塔的「視線」範圍內。推開車門,輕輕呼吸已聞到幽幽的果皮柑油香氣。昌哥邊走邊說:「這果園有二百畝,再往前走三百米左右,便能看見我剛剛在博物館提到的三水匯聚之處。兩岸為珠三角洲沖積平原,含有鹹淡水的無機礦物和有機物質,例如沉積海床的甲殼,土壤特別肥沃。」

「新會陳皮四會柑」,龍哥解釋說:「『四會』即是肇慶,當地的柑桔甜美,尤其那邊的砂糖桔已有一千多年栽培歷史,屬於朝廷貢品;而新會種出來的柑果肉甜度低,但柑皮陳化後香氣醇厚、芬芳不苦、含揮發油,更可入藥作養生保健功效,是陳皮中的上品。」說時,龍哥也不停把他親手開皮剩下的柑肉遞給記者:「嘗嘗嘛!別浪費!」果肉沒想像中酸,只是香甜度不足,也沒有甚麼水份,加上在「皮貴更顯肉賤」的傳統下,難免成為雞肋般的存在。

在太陽底下分辨

果園小徑兩旁的柑樹都結了青中帶橙的果實,「裏面更多!」龍哥提着膠桶和剪刀便走到茂密的果樹林當中。記者順着聲音找尋龍哥,頭髮與樹枝糾纏在一起,動作真別太大,也許一個不小心便弄斷百年老樹的老枝。

新會陳皮柑為「茶枝柑」,由於新會柑樹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受到黃龍病侵襲,造成大量柑樹砍伐。此後,除了「一脈相傳」保留基因的原枝陳皮柑外,還出現「圈枝陳皮柑」和「駁枝陳皮柑」。然而,產區最為重要,一線產區就像法國波爾多五大酒莊,是風味和品質的保證。

新會柑皮薄身、油室密集, 放在太陽下一照,果皮上照 出繁星點點的畫面。
新會柑皮薄身、油室密集,放在太陽下一照,果皮上照出繁星點點的畫面。

「外省柑表面光滑,一看便知不是新會出品。」國內陳皮出產地,還有福建、廣西、貴州、雲南、四川 等,新會人統稱當地出產的柑桔為「外省柑」,只為新會細分產區。「新會柑皮薄,表面和內層也凹凸不平,滿佈皺紋,偏暗啞。」龍哥一眼便分辨出柑皮厚薄和油室完整度,熟練地採柑開皮。他把果皮提高放在太陽下:「看到嗎?這就是滿天星!」陽光穿透柑皮上大大小小的油室,竟呈現繁星點點的畫面,真美!

那麼待地上的柑果,算不算「樹上熟」、特別好?「這是『落地皮』, 不值錢啦!我們要的是果皮,不是果肉。落地代表不新鮮,果皮接觸地氣和水份便發酵,而且落地原因也有可能是營養不足。落地皮沒有椗,所以要用剪刀採收,保留果椗,證明非落地。而且,當『二紅』轉為『大紅』 (編按:二紅即是介乎青皮與大紅之間的茶枝柑,代表柑未完全成熟),即快將熟透落地,也要盡快採收。」

採下來的二紅柑分好大小和品質後,便進行開皮。
採下來的二紅柑分好大小和品質後,便進行開皮。

由柑花至大紅

柑樹每年春天開出柑花,長出柑胎、結出青果,到了七、八月的夏天 便是採摘青皮之時;冬至過後的十一月中旬開始,青皮成熟至二紅皮;當柑皮上不見半點青色,果皮換上橫黃衣裳,便是大紅皮收成時。製作陳皮的原材料,便是來自青皮、二紅和大紅。青皮主要用以入藥或製成普洱柑茶,二紅皮和大紅皮最為深入民間,應用方式亦廣泛。所以,十一月的二紅皮季節,新會各果園本應十分熱鬧,到處也是採柑的員工和懂行情的當地人。

手法純熟就能讓果肉、果皮完好無損。
手法純熟就能讓果肉、果皮完好無損。

可是,到訪當天的太陽若隱若現,果園工作棚內只有兩位叔叔為柑果開皮,「廣東在十一月轉吹北風,較為乾燥,太陽明媚的日子,果園內可忙碌呢,到處也聽到剪刀切下果椗的清脆聲音。採柑開皮翻皮後要馬上曬皮,水份未乾的話,柑皮會發酵變壞。」龍哥也說:「可惜前兩天下了雨,今天亦多雲,不是曬皮的好日子。」

來自江門鶴山的攝影師阿緯說:「我家也是每到冬至後便會到茶坑、東甲、天馬的果園採柑,可整棵包株,也可每斤計算。沒時間去果園,便到果檔買鮮柑。我們五邑地區(編按:五邑即江門市新會區,以及台山、開平、恩平及鶴山四個縣級市)的人,一眼便分出真假新會柑,只是沒厲害到能以肉眼分出產區。我記得二○一八、一九年時,五元便有一斤(連果肉),現在二、三線產區的柑果已漲至十五至二十元一斤,核心產區的柑果甚至可高達三十元一斤。天氣好的日子,果檔和果園生意可火了。柑果帶回家後便自己開皮自己曬,很簡單!」

溫和堂茶坑有機果園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茶坑村正尾圍

鍾琰
劉經緯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