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香港 為永續餐飲再作嘗試 名廚林泉:每個城市都應該有一套專屬定義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回歸香港 為永續餐飲再作嘗試 名廚林泉:每個城市都應該有一套專屬定義

cover

暌違九年,台灣MUME主廚林泉(Richie)最近再次回歸香港的精緻餐飲世界,帶領新開泰菜餐廳Plaa往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走。這是他繼開設NUR(現已結業)的第二次嘗試。他的謀畫布局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那個時候,整個亞洲市場還未準備好。」「所以開業兩年,就得結業。」

主廚林泉(Richie)是印尼華僑,在香港出生、澳洲學廚。他一直希望用在地食材實踐可持續發展。在台灣MUME,他起用接近九成在地食材入饌,對海鮮更情有獨鍾。兩年前,他與泰國名廚Ian Kittichai強強聯手,在台北開設泰菜餐廳Coast;如今再下一城,一起在香港開設Plaa。
主廚林泉(Richie)是印尼華僑,在香港出生、澳洲學廚。他一直希望用在地食材實踐可持續發展。在台灣MUME,他起用接近九成在地食材入饌,對海鮮更情有獨鍾。兩年前,他與泰國名廚Ian Kittichai強強聯手,在台北開設泰菜餐廳Coast;如今再下一城,一起在香港開設Plaa。
Plaa是泰文「魚」的意思。
Plaa是泰文「魚」的意思。

八月底一個午後,豔陽從窗櫺照進內廳,宛如打光般灑在靠依窗旁、正在眺望一街之隔的舊餐廳的林泉臉上,讓他看起來有很深的感觸。

「現在的你,會怎樣定義餐廳的『可持續發展』?」我問。

「我想,每一個城市都應有自己專屬的定義。」他答。

過於狹窄的定義?

這幾年提倡餐廳「可持續發展」的方案可不少:有的推廣「全素食」;有的積極尋找「在地食材」,支持「由農場到餐桌」,減低碳足跡;有的用獵捕、購入來源符合「道德標準」的家禽;有的想辦法令咖啡渣、果皮、蛋殼等「廚餘重生」……這個時代,主廚不能只躲在廚房做好菜式,他們還要肩負社會責任、要解決影響全球的問題。

「只是我不希望這概念『標籤化』了,就像餐廳不用在地食材,就被認定沒有做好工作。」林泉認為方案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可持續發展亦應該有更寬廣的定義。在香港出生的他認為,香港的先天條件就得仗賴進口食材,其農業規模沒有大得能支撐整個社會,「跟台灣不一樣,不能複製同樣套路。」

Tom Kha// 前菜南薑椰汁生蠔。選用法國Gillardeau生蠔,配冷凍南薑椰汁湯及馬蜂橙油。(嘗味套餐之一,$1,280/位)
Tom Kha// 前菜南薑椰汁生蠔。選用法國Gillardeau生蠔,配冷凍南薑椰汁湯及馬蜂橙油。(嘗味套餐之一,$1,280/位)
Plaa// 主菜香煎風乾馬友。魚皮煎得香脆,肉質嫩滑。配酸辣蝦醬、薑荷花、檸檬羅勒汁、椰子忌廉汁等點綴。
Plaa// 主菜香煎風乾馬友。魚皮煎得香脆,肉質嫩滑。配酸辣蝦醬、薑荷花、檸檬羅勒汁、椰子忌廉汁等點綴。

因此林泉認為,身處香港餐飲圈,較可行的作法是搜尋各地可溯源、責任生產的食材,就像現時所用的台灣馬友、法國吉拉多生蠔、北海道帶子等。「『物盡其用』是起用這些食材的關鍵──你必須想辦法把損耗減至最低,然後非常仔細地執行,同時列出清晰的指引,好讓你的團隊跟從,自然而然做正確的事。」他坦言,這些都是以前在NUR沒做好的地方。

以泰國地道小吃引起共鳴

從NUR到Plaa,林泉用九年時間從「理想家」蛻變成「務實家」,有了不一樣的心境變化。

Larb// 以泰北涼拌菜為靈感。選用北海道刺身帶子,配黃椒海鮮醬、芫荽籽、羅勒、炒米等,酸辣開胃。
Larb// 以泰北涼拌菜為靈感。選用北海道刺身帶子,配黃椒海鮮醬、芫荽籽、羅勒、炒米等,酸辣開胃。

現時Plaa只開放晚市,只做一個嘗味套餐,「這樣我可以好好控制,用盡食材每個部分,放在餐單中的不同位置,實踐零浪費。」林泉認為,相較於印尼或星馬菜,泰國菜風格輕巧優雅,配合他最擅長的煉油法,能夠用酸、甜、香等堆疊出不同輕重層次。首個亮相的餐單,他決定以泰國地道小吃如面康、椰奶餅、船麵作靈感,試着與久未謀面的客人打開對話;由前菜如南薑椰汁生蠔、帶子配涼拌菜等,都不難體會到他的心思。

Guai Tiao Ruea// 即炭燒鮑魚伴船麵醬。以鮮嫩鮑魚代替傳統肉塊、以鮑魚肝醬代替傳統豬血。配紫椰菜及醃紅葱頭。
Guai Tiao Ruea// 即炭燒鮑魚伴船麵醬。以鮮嫩鮑魚代替傳統肉塊、以鮑魚肝醬代替傳統豬血。配紫椰菜及醃紅葱頭。

「餐飲世界每天都在進化,我也得不斷研發、嘗試。」眼前這位身材精瘦的務實主廚,並沒有因為今年MUME贏得「亞洲50最佳餐廳永續餐廳獎」而躊躇滿志,反而希望藉着獎項的影響力,物色更多好食材,喚起更多人關注這個當代飲食議題。

但我暗忖:林泉總會跟香港的農業生產者再度連接上。到底兩年後他們會有什麼樣的火花?真期待他的答覆。

Plaa

中環擺花街8號2樓

2389 3288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