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到大,我最愛就是喝廣東湯了。」
從來應酬談事情,不免單調;有了食物,話題就可以多了。飲食公關Daniel Cheung能說一口流利英文,日常愛品酒、跟西廚打交道;這天跟他聊飲食口味喜好,原以為,他給的我答案會很「西化」。
「是哪家餐廳的?」我好奇追問。
「不,是我媽媽的燉湯!」又在意料之外。不是城中任何一家名店。但他回答問題時,沒半分遲疑,所以答案雖然聽起來充滿驕傲,但還是讓人覺得真誠。
「都是向左鄰右里學習,臨急抱佛腳。」張太謙恭地回答。
記得月前訪問資深粵菜主廚陳恩德師傅,跟他聊到「主廚會怎樣看待『湯』的角色」。「是家庭主婦的智慧結晶。」這是他當時的回答。如此形容,來其有自。
縱使街上秋風蕭瑟,未待張太打開大門,雞湯香氣已從家門縫飄來,一股暖意和期待從心底升起。跟隨她來到廚房,灶頭處正慢火隔水熬着的一鍋燉湯,「咕嚕咕嚕」冒熱氣。
這天,是冬蟲草高麗蔘烏雞燉湯。
從湯、從用料、從什麼季節煲什麼湯,或者可以一窺廚人性格。
關於廣東燉湯,主角不離雞鴨。張太燉湯多用烏雞,「烏雞脂肪比老雞少!」配搭簡單藥材冬蟲草、高麗蔘片等,也不加半點鹽,無疑屬「健康派」。
慢熬慢燉的異國歲月
張太是一名退休眼科護士。早年曾有一段時間,她跟隨先生工作,一家三口移居至新加坡。只是抵埗後,她覺得新加坡食物偏辣,口味也不合,「在小販中心喝魚湯,發現當地人都習慣加牛奶煮。」為了家人健康,她決心由零學做廣東湯菜。「記得當年三十出頭。」張太回憶說,那是家庭、事業剛同時起步的歲月,「唯有打電話問母親、或問鄰居,或看電視節目。」又跑到唐人街買燉盅、街市買豬骨,「但肉販總以好奇目光打量我,不懂我的用意。」
非「燉」不可的原因
廣東人煲湯講究「煲三燉四」,指的是時間和火喉。相較滾湯,要求「慢火細熬」的燉湯,花時最長,效益顯然比老火湯低。「燉湯最能傳氣,下料不講先後次序,也不怕煮過頭。」這是張太嘴上的理由,心裏卻有別的理由,「原本我不吃雞,但兒子喜歡,我才弄。」這天Daniel回家吃晚飯,張太特意早上到紅磡街市買料,「請雞販代為斬雞。」
香港不缺燉湯好地方,「蛇王易(現已結業)、蛇王芬、家全七福」,都是Daniel的私藏愛店,只是身為業內人的他,深明「餐廳營運不免計較成本,講求『快靚正』。」在外應酬頻繁,日子漸長,他明白,家裏的,才是最美味,「周末回家喝湯,媽媽不會講成本。」除了喝湯,他也喜歡吃湯渣。這天午後閒聊,見他捧着木碗,津津有味地吃着湯料,特別是蔘片,「從小就愛吃,粉糯又入味。」整個人暖和起來,不怕寒風蕭瑟。
只是現時母子分居,兒子不常回家,平常燉盅豈不是「坐冷板」?
「才不會!」趁媽媽在廚房熬湯備飯,Daniel悄悄打開雪櫃,取出她藏在角度的一小窩冰糖燉燕窩,「她嘛,會早餐時加牛奶、麥皮吃!」
冬蟲草高麗蔘烏雞燉湯食譜
分量:2至4人份
需時:4小時
材料:
烏雞 1隻
冬蟲草 3錢
高麗蔘 6錢
蜜棗 2粒
做法:
1. 烏雞斬件,汆水。
2. 高麗蔘切片後,與冬蟲草、及蜜棗浸洗。
3. 所有材料放入燉盅,加水蓋過材料(約6至8碗水),隔日蒸燉四小時至入味。
4. 加鹽調味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