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香!」就在輕鐵車門打開的一剎,一股栗子異香湧進車廂。我隱約看見,旁邊的老婦人吞了一下口水,走上大堂的步伐也稍稍加快了。
又來到糖炒栗子專屬的季節。氣味總會輕柔地提示一些事情。
常覺得在街上手炒栗子的小販都是聰明人—他們懂得掌握氣味營銷的力量,挑選對的時間、對的地方,讓栗香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從前的栗子車,就只集中火力賣栗子。只要擺對地點,即是戲院、巴士站外,就自然吸引到人流!」這天下午,黃柔淳如常地與太太合力推着一架自製鐵皮車開檔,在屯門蔡意橋輕鐵站外落力地翻炒着栗子。他回憶四十多年前、追隨已故師父源叔學習炒栗子時,那時的手炒栗子就如一種「中產小吃」—每包賣十元,正好買到兩個午餐飯盒。也許是這樣,賣着較便宜的煨番薯小販,都喜歡擺在栗子車旁,抓住飢腸轆轆、但身上零錢不多的漏網之魚。
你看現在街上的栗子車,全部都打造得像一個會行走的開放式廚房——除了炒栗子的大鐵鑊外,還有焗蛋的蒸爐,以及煨番薯的風箱。想來,這背後暗藏營商智慧—盡量減低平均成本、提高整體營業額。可以想像是,小販為了在街頭即場炒栗子,那就一定要用到打氣火水爐,而多出來的熱能,正好用作蒸焗雞蛋、鵪鶉蛋,甚至是白果。焗蛋不難做,只需在家提前蒸焗入味便成。倒是煨番薯較複雜。「始終要用到炭,以及需作對流的空間。」黃柔淳於是參考舊時煨燴番薯常用到的大油桶,改成一個四層風箱,那樣就可與栗子車合併在一起。他還把保溫用的栗子桶,特意造成長方形的木箱,「那樣就正好方便收藏在風箱旁邊了。」
臨終前相授的竅門
六十多歲的黃柔淳扎穩馬步,一邊跟街坊寒暄,一邊不停拿着巨鏟起勁翻炒栗子,同時靠眼觀及耳聽,摸索出栗子的最佳熟成度。看他依然從容不迫,心裏不禁讚嘆:「炒栗子真是一門手藝!」
「用料均真,才是真竅門!」黃柔淳聽罷笑着道。原來他指的,不光是選用好的天津良鄉栗子,更多還是所用的糖砂。「還記得師父在醫院臨終前,才肯告訴我要用歐洲粗糖!」當中不能為節省成本而混雜海沙或泥沙,否則炒不出香氣。「糖愈粗愈好,不然遇熱便容易起膠。」用上純糖炒製的栗子,童叟無欺,看上去像極黑礦石中的黃金。
炒製栗子需抵受爐火猛烈,他的雙手早已失去感受疼痛的能力;可是見他一直笑意盈盈,似乎格外珍惜每年只有六個月的炒栗子時光。每逢夏天,他就改行做裝修工人。問他哪一個才算是正職?「兩個都是吧!」他想了想告訴我。在生活裏游刃有餘、靈活變通,我看到與栗子車一脈相承的處事智慧。
阿黃良鄉栗子
屯門蔡意橋輕鐵站外、朗屏西鐵站B2出口橋上、元朗又新街
6233 2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