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懷舊和記憶,總是大家在談論飲食時感到熱衷的題目。
於思念母親的台灣作家洪愛珠、其新作《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所記,是香港上環福建茶行的安溪鐵觀音,以及嶤陽茶行的老欉水仙。
於長年在金門、馬祖服役的老兵,是豪邁的高粱酒和花生。
於居港年輕台灣習茶人謝淳光,則是高雄老家常備的高山烏龍茶。
「優雅、香氣豐富、揚君子之風。」謝淳光說,從小跟隨母親喝烏龍茶,累積的口味讓他能抓住喝阿里山、梨山、杉林溪等不同山頭的「清香型」烏龍茶必有的這幾個關鍵詞;因此,當他抱持相同期望,數年前來港讀書時闖進上環「福建茶行」,喝着同屬烏龍茶的「濃香型」鐵觀音時,卻讓他很驚訝,「很特別、很醇厚的果香──但也不瞞你說,起初喝不慣,覺得刮胃了。」他不諱言笑着回憶,當時覺得茶的火氣太重,於是把茶藏起來,陳放至「退火」後再喝。
「為何老台灣人不分南北,都對『濃香型』烏龍茶如此情有獨鍾,甚至曾把那印上『飛馬商標』的粉紅色馬口鐵茶盒,視為必買手信呢?」
謝淳光自小受傳統文化薰陶,自幼拉二胡、愛撫古琴,對茶文化也有濃厚興趣,畢業後踏上習茶之路,這是他內心的疑問。
金門老兵的壯漢情懷
可知於二戰過後,台灣烏龍茶產業及消費文化均以「清香」為主旋律,以鐵觀音為例,很多人反過來對原產地福建安溪所產的「濃香」熟茶心存偏見。有此轉變,坊間有說源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高山茶(最先為台灣南投鹿谷凍頂山茶區)的崛起,有說茶園空間變遷,也有說是政治經濟考量;但對純粹的習茶人來說,「清香」與「濃香」、「生茶」與「熟茶」、「花香」與「果香」……終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審美觀。
「但我們可以想像:濃香型鐵觀音有明顯『焙火香』,正跟台灣金門、馬祖老兵愛喝高粱酒、吃花生的那種壯漢情懷,非常相近。」謝淳光如此理解老台灣人的口味,理應與福建閩南人如出一轍,又憶述年前遊歷台南,觀察到某些老茶莊尚沿用古法製茶,深受老一輩顧客鍾愛,「焙火是一門能增值、把茶賣更貴的工藝,而是能控制濕度、防止發霉的傳統方法。」習茶日久,他愈來愈能揣摩各種茶的趣味,仿與心胸風度相連,「記得去年夏天回台工作,我到台北永康街茶館『冶堂』喝鐵觀音,當時忽發奇想:若然把濃香型鐵觀音做成冰滴,或低溫沖泡,或加快出湯,那就非常適合炎夏啜飲了。」他還分享,觀察到近年部分台茶店,就像茶湯會,便供應充滿「焙火香」的烏龍茶飲,同樣備為年輕人欣賞。
「外公也喜歡這樣子喝茶。」這天重遊福建茶行,見老闆設席泡茶,謝淳光有感而發。
三代人,喝着一樣的茶,就這樣穿越時空重聚。
濃香鐵觀音。那久久不散的回甘韻,讓人憶起許往事。
比鄰而坐的老闆楊庭輝,也娓娓道來鐵觀音的故事。
福建茶行
上環孖沙街6號地下
2544 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