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紅豆是「相思豆」,那麼豆沙月也必然是「相思月」了。
豆沙樸實無華,但吃來延綿、細膩,淡淡的豆香躲藏於齒頰和鼻息間,教人不斷回味。那是小孩子最喜歡的甜香,也是嘗盡山珍海錯後才懂得的簡樸滋味。此物最相思,伴隨日漸褪色的豆沙月餅回憶當中,還有沒有最思念的人呢?
你有沒有曾經好奇:「舊日的廣式豆沙月餅,與今天吃到的相比,會有甚麼的不同?」
原來主要差異在於玫瑰的參與。
上世紀五十年代,本地師傅都會在煮紅豆沙時加入玫瑰糖。率先引領風潮的,便數旺角彌敦道的瓊華酒樓(現已結業)了。當年瓊華與一街之隔的龍鳳大茶樓,每逢中秋都為爭生意而各出奇謀;後來酒樓推出了這個「新口味」,很多餅家也緊隨其後,如美其香餅家、奇華餅家等,蔚為一時風潮。「大概後來大家的口味都變了,沒有想吃那麼甜膩的。」奇華餅家營運總經理陶業榮(Ringo)說,以往奇華曾兼賣玫瑰豆沙月及正紅豆沙月,但後來因銷情而將玫瑰豆沙月從名單除名。
說到這裏,上環南貨店「同順興」寧波籍店主林國鎮也點頭同意,玫瑰豆沙的風味幾乎在香港消聲匿跡了。「那可是上海人最熟悉的老味道呢!」為懷緬老味道,數年前他特意從上海引入老字號「杏花樓」的玫瑰豆沙月餅。當中不少上海同鄉風聞「杏花樓」三個字,更立刻動身駕車到店,豪氣地掃走好幾盒招牌廣式玫瑰豆沙月餅。
那,為甚麼非杏花樓不可呢?
名氣是其一,味道是其二。店家一直標榜用海門特級大紅袍赤豆,而玫瑰製作更是考究,會選上兩年以上的玫瑰花瓣加糖醃製半年,花的幽香與紅豆的甜美結合得天衣無縫。「回想當年結婚,我就是在那裏擺了好幾圍酒席!」也許情意結才是真正的原因。說得高興,原有糖尿病的他,更趁女兒沒為意,偷偷把切了一小角的豆沙月餅塞進嘴巴。
曾是一種風雅與冀盼
以玫瑰入饌,在現代人眼中或流於標新立異;殊不知,玫瑰早於元朝從中亞傳入中國,經普及種植後,在明朝時更得廣泛應用。中國近代小說《金瓶梅》曾描述,重要節日食品,如元宵、臘八粥等,都會借玫瑰增香提色;清末林溥所著的《揚州西山小志》亦提及,昔日揚州人會將農曆四月開花的食用玫瑰做成醬料,為期後的端午素糉佐味,「顏色鮮明可愛」。
由此看來,玫瑰曾是明清年間的一種飲食風俗;但放眼現在,它見諸一年四季,大家失卻期待的心情,甚至把它看成泛濫、矯情。縱雖如此,也有一些老餅家如灣仔ABC餅屋,仍舊將沒有玫瑰的豆沙餡稱為「玫瑰豆沙」。餅屋第三代主理人解淑菁說:「豆沙的顏色,與玫瑰的還是很接近的。」保留舊稱,也像把舊日的風雅、馨香,一併完好保留。
同順興
上環干諾道西68號
2549 4881
ABC餅屋
灣仔皇后大道東255號地舖
2544 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