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作為本地唯一的「珠農」,排主王俊傑 (David)在西貢麻南笏的珠場在三年內產量增加數倍,從二○一八年初實驗性收成五百顆珍珠,至現時每年最高可養蚌六萬隻。
【港珠育成 – 全港唯一科研珍珠農 環保養珠救水質:https://bit.ly/3BQ7r3v】
開導賞團續命?
過去一年,珍珠貿易因疫情而大受拖累。 David惟有暫時停產,延後一年才開蚌取珠,期間依靠魚排開辦導賞團而營生。每逢五六日開辦的導賞團,在疫症時期迎來了大量無法外遊的本地客,更是部分學校進行生態外遊的對象。
David讓員工示範,在魚排上大手抽起一板網架,珍珠蚌一行八隻、整齊排滿七行。清理殼面之後,可見表面有一層層像年輪般的紋樣,那是其在生長周期中累積的「皺紋」。導賞團的客人可以在指導下,親身在魚排上嘗試開蚌取珠。這些本地客成為珍珠場今年的主要收入來源,David亦計劃未來將與更多團體合作,為養殖珠場帶來珍珠買賣以外的收入。
貝肉也可吃
由於馬氏貝的生命周期短(只有五至七年),不似他國養珠可以重複取珠、植珠。故每隻貝都屬一次性使用。取珠後殼內就剩下一 層肥厚貝肉及裙邊,棄之可惜。
David試過把新鮮貝肉洗淨,以葱蒜炒香,入口鮮香而不韌。去年他就在開蚌時,乘秋風起把貝肉日曬成乾貨,「四至五日的乾燥天氣下已能曬起,再包好貯藏。煲湯時放一把,為湯頭增香。」他透露未來還打算試製 XO醬,優先售予參加導賞團的來客。
珍珠蚌在大海中生活一段時日後,殼面會依附大量生物包括管蟲、藤壺、海綿、蟹 仔、海虱等,幾乎把貝殼的原貌遮蓋。David指出,夏天每兩三星期就要「淨身」,以防外來生物蛀蝕外殼,危害貝殼生命。但每次用人手以利刀逐隻削除外來生物,過程費時。最近 David就從國外訂購新型機器,希望未來可以把清洗工序自動化,減省人手。成效如何尚未清楚,但以科技為本地養殖水產提升效率,似乎是養殖家業的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