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菠蘿,又稱菠蘿蜜,是水果界中的巨無霸。在多個熱帶國家皆有盛產,是印度人家家戶戶的後院產物,是許多南亞及東南亞人的親切滋味,就連香港的農戶小村亦可見碩果纍纍。這個早在千百年前就被記載的平凡果物,近年因素食之風盛行而漸被珍視,更一躍成為天然植物肉的新星。
我們當成水果吃的大樹菠蘿,總是成熟了、甜滋滋的黃肉,你或許會好奇:「怎麼會像肉?」原來,真正似肉絲的是未成熟的青果。新晉素肉品牌KARANA的創辦人之一Blair Crichton解說:「未熟的大樹菠蘿充滿白色果衣,纖維近似肉絲。加上其時果糖的香甜味尚未形成,廚師在後期烹煮時不必以濃重的調味以覆蓋原生的味道。」此外,由於成熟的大樹菠蘿會長出碩大的內核,最終能放入口的甜肉不多、只是九牛一毛。若是取用未熟的大樹菠蘿,籽核尚小,可以更完整地用盡外皮以外的整個果實。
大樹菠蘿芳蹤處處,卻也因「粗生」而多產的特性,總是價格低廉,甚至是吃不完而又回歸大地,斯里蘭卡正是盛產國之一。在這個發展中國家,土地多的是,許多山野都未被開發與玷污,林木隨性而生,「部分高樹更具有逾四百年的樹齡」,天然栽種經驗及知識豐富而源遠。再者,當地人早就取用生大樹菠蘿烹調入饌的食用之道,自以為老練而發達的城市人,也要懷着驚歎的目光向他們取經。
似手撕豬肉絲?
在斯里蘭卡及新加坡的廠房內預製好的大樹菠蘿肉,真空包裝,送到餐廳掌勺者手上,包括印度人Manav Tuli。他主理的印度餐館Chaat過去從不取用坊間的植物肉,但對於KARANA的「肉」,他卻甚歡喜,除了因為加工少而味道傾向原始外,更是出自一份從小滋長的熟悉感,「在印度老家,我們每兩三星期就會煮一次大樹菠蘿。在街市買生的大樹菠蘿,由於汁液超級黏手,總是難以剖開取出,要先在長刀上抹油再用力切。打開後內部肉質嫩白,切成大塊然後下油鍋酥炸,口感酥脆又有肉絲般的質感」。熟悉的食材,毋用過多思考,已經可以烹調成精美的菜式,例如招牌Samosa。他又透露,正在試驗另一道經典印度菜lauki musallam,在去除瓜囊後的原條葫蘆瓜中釀滿「肉絲」燉煮,再切件享用,賣相有點像中式的蒸釀節瓜甫,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