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香炸臭豆腐、砂窩海鮮臭豆腐。中菜主廚何振雄的夏季菜單,有兩道很臭、重口味的新菜式;出現在典雅的酒店餐廳裏,顯得有些突兀。
「這兩道菜式的靈感應該不是你的決定吧?」我問何師傅。
「我試着把熟客記憶中的街頭小吃還原。」何師傅若有所思地說。
小販開油鑊不停炸的氣味、孩童用竹籤吃的畫面,對自小流連上環大笪地的何師傅而言印象鮮明,對一九五〇年代後來港的一代上海人亦感觸甚深。那個時候,大批人因戰爭南逃至香港,其中不乏上海人,主要聚居北角、紅磡等。為了撫慰異鄉人的失落感,有小販開始重塑昔日好風光的食物,就像臭豆腐──一種來自浙江紹興、上海人很喜歡的小吃。剛炸起時,它奇「香」撲鼻,加上味美價廉,往後更成了香港其中一款標誌性庶民小吃。
小吃的價格,當然可以反映食材成本,但是不是就真的難登大雅之堂,只能俗賣而不能像米芝蓮餐飲般,在國際舞台上露臉,彰顯其美味價值?「臭豆腐遭受餐廳歧視,我認為主要是針對其發酵方法。」何師傅指出,過往浸泡臭豆腐用的滷汁有各式做法,有的加入盅碎的蝦蟹殼、魚乾,並任其在露天地方發酵、長蟲,把食物衞生及客人安危拋諸腦後。
整飭形象不容易。何師傅如今之計,就是尋找可靠的豆品商供貨。他找到由粉嶺軍地旁流水響店家小批量製作的鹽滷豆腐,買回來後搓碎,加入馬蹄粒、芫荽及西班牙黑毛豬肉末,然後重新塑形,用慢火酥炸至金色。看起來、聞起來跟街邊檔的沒兩樣,但吃起來除了細、膩、鬆、軟、香,還有意想不到的爽與脆,無疑是充滿巧思的演繹。
「上海早已流行着『灌湯臭豆腐』,香港的臭豆腐也應有新的模樣吧?」何師傅念念有詞。「大」菜固然能賣錢,但有時候「小」吃卻能激盪我們更多對飲食與文化思考。
沙田18
沙田澤祥街18號沙田凱悅酒店4樓
3723 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