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茶包誕生源於一場「無心插柳」。
最流行的說法,就是二十世紀初,美國紐約茶商Thomas Sullivan把茶葉樣本裝在絲袋,方便向客人展示茶葉,但客人卻自行把茶葉連袋子放在壺子沖泡,一喝愛上,其後向Thomas追着要更多這樣的「茶包」;但亦有說早在七年前,美國中西部密爾沃基市(Milwaukee)有兩位女士Roberta Lawson及Mary Mclaren,曾為茶包設計申請專利權。
因此,就本質而論,茶包就是西方的產物。
但對中國人而言,若然硬把傳統種植的原片茶切成碎片,甚至磨成粉末,塞進小茶包,只會貶低身價,不符合經濟原則。雖然對小葉種、條索細密如雲霧綠茶,尚可在茶包舒展,但對大葉種如武夷大紅袍岩茶、台灣凍頂烏龍等,卻像極「不可能的任務」──既委屈了茶葉,茶袋也有機會被弄穿。當然,我們也可以將較細塊的茶葉,如早採芽茶放進茶包,但情況也許如削足就履,沒有解決根本的空間和品質問題。
「西方茶跟中國茶,畢竟有不同的思考面向。」葉榮枝說。
效法日本咖啡掛耳濾包
三年前暑假,葉榮枝開始思考中國茶包的新設計。「那時中環大館開張,我們一口氣做了三千支鳳凰單欉冷泡茶慶祝,沒想到反應很好,鼓勵我進一步研究熱泡用的中國茶包。」他一直「想來點不一樣的東西」,於是購買不同物資開始研發,像茶袋版型、物料、比例、包裝、簡易沖泡指引等。在人手資源限制下,他將想法做最大化的實現;最後參考日本咖啡掛耳包設計,選用加大尼龍製掛耳包,做成他的熱泡中國茶包。
為中國茶穿上現代新衣,葉榮枝總是守在關鍵的位置,嵌上日本元素,縱然只是一個小茶包。
「這樣子就能突破原本的空間限制,所有非芽茶類的茶葉都能盡情舒展,釋放香氣。」葉榮枝解釋,雖然茶袋現時都是用人手逐個封口,小批量製作,但每次提到這項「小發明」,他總是滿臉得意。只是,他也坦言,這個開口設計對紅茶或普洱而言,發揮不算最理想,「最好浸泡時蓋上杯蓋。」他補充說。
這也是拼配茶的未來
擴充茶包空間,也是西方人近年埋首鑽研的方向。像今年進軍香港市場的德國高級茶葉品牌Paper & Tea,品牌茶藝大師Eduardo Anfossi便分享,他們特意自家推出加大紙製抽線茶袋,不但讓客人放進拼配原片茶葉,盒子上更罕有標榜紙漿物料:不經漂白、不含氯、可生物降解。「拼配茶也要做得好,不用人工香精,如此好茶才能拋磚引玉,讓更多人對茶產地感到興趣。」Eduardo說。
樂茶軒
中環荷李活道10號大館總部大樓地下01-G07號舖
2276 5777
Paper & Tea
https://paperandtea.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