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帽山曾出產雲霧茶?大埔嘉道理農場默默耕耘二十年,終成功採製「名花」、「黃枝香」本地茶葉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大帽山曾出產雲霧茶?大埔嘉道理農場默默耕耘二十年,終成功採製「名花」、「黃枝香」本地茶葉

18.10.2024
鍾琰
cover

「大家不要抱有太多幻想,你們今天不會看到《茶是故鄉濃》裏皮光肉滑的採茶姑娘。」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再生農業部經理葉子林語帶幽默地說;正在數米之外採茶的再生農業部果園管工楊鳳珍(珍姐),似乎已習慣他的玩笑,於烈日下繼續以行雲流水的動作,採下嫩芽青葉放到竹籃內。

珍姐雖然皮膚黝黑,面容卻飽滿光澤。「我女兒也已經二十七歲了!每天對着大自然嘛,皮膚自然好。早上九時開始採茶,晚上九時便睡覺。我本來也是耕田出身,喜歡與陽光玩遊戲,也習慣了這生活模式。而且聽到別人讚:『阿姐,你啲茶好飲喎!』 我便已經樂透。不是自己讚自己,我的茶真的與別不同。」

若非葉子林提起,我也幾乎忘記了《茶是故鄉濃》。這套電視劇主要於廣西取景,播出時間為一九九九年,當時,香港已有茶園,但已被荒廢得不成形。一八九八年、時任輔政司駱克(Sir James Stewart Lockhart)撰寫《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書》中,提及大帽山脈北坡一千五百英尺高處,種有茶和菠蘿。葉子林指向對面山坡較高處:「現在仍可隱約看見一行行的清朝遺跡,明顯屬於人為而成。」大帽山山脈高九百五十七米,常年雲霧繚繞,此處出產的茶於是被稱為「雲霧茶」,「至於大帽山另一座茶園,便是嘉道理。」

香港有茶園,並非天方夜譚。嘉道理農場有兩處山坡種植茶樹,兩邊只是微微稍有差異。當日參觀的茶園位於山谷當中,雖然日照較少,霧水卻較多,葉子林說:「在不同氣候的山坡植茶較為穩陣。」
香港有茶園,並非天方夜譚。嘉道理農場有兩處山坡種植茶樹,兩邊只是微微稍有差異。當日參觀的茶園位於山谷當中,雖然日照較少,霧水卻較多,葉子林說:「在不同氣候的山坡植茶較為穩陣。」

從梯田遺跡看來,大帽山上的古茶園已被荒廢約半個世紀。直至二○○四年,嘉道理農場的再生農業部從福建購入了茶苗定植,開始於園內海拔四百米的上山區種植茶樹,作為邊圍植物試驗。「生態農場需要多樣性,我們於高海拔地方的開揚處種茶葉,不開揚處種咖啡豆,加上養雞獲得有機肥料等等,才可達到資源循環。」葉子林強調,種植茶樹是為了推動本地永續農業之外,還希望保存技藝。

種茶講究二十四節氣,也要 配合採茶的珍姐。葉子林說:「冬至要修剪,去禿枝之餘,也要矮化茶樹,讓阿 珍容易採茶。」
種茶講究二十四節氣,也要 配合採茶的珍姐。葉子林說:「冬至要修剪,去禿枝之餘,也要矮化茶樹,讓阿 珍容易採茶。」

經客家高人指點

殊不知,多年來的種茶和製茶過程,都是摸着石頭過河。「香港飲茶的人多,種茶的人少。最初在福建買回來的茶苗不太穩定,死了一批。但不要緊,經過二十年時間,要死的都死了,現在生存下來的二千棵都十分穩定茁壯;再者茶樹可活一百年以上,於農作物來說,生命周期最長。」

珍姐從二○○四年便開始於嘉道理農場幫忙種茶,看着茶樹由幼苗開始成長,到二○○七、○八年有收成,處理茶青和炒茶的工作,也是由珍姐負責。「炒出來的茶葉真的很難喝──苦澀、無回甘、不耐泡。亂炒真的不是辦法,當時也不敢告知別人『嘉道理有茶』。」葉子林輕掩半邊嘴說,「慶幸不久便找到一位客家惠東姓黃的高人炒茶,有比較有傷害,品質回來了!高人成為我們顧問,但落手採茶和炒茶的還是農家阿珍,所以我們的茶是農家茶。」

珍姐將殺青後的茶青提到天台揉捻,「要揉至很柔軟。」揉捻後的茶青散發光澤,像包上一層膠質。
珍姐將殺青後的茶青提到天台揉捻,「要揉至很柔軟。」揉捻後的茶青散發光澤,像包上一層膠質。

現時嘉道理農場的茶園種有三種茶樹:名花、黃枝香和金萱(後期經驗證為佛手。在每年十二月底的冬至修枝、二月初的立春追肥,天降甘霖的三、四月到九月底便是採收期。

「最影響是雨水,如果二月有雨,便可以開始採摘春茶。曾經試過到了清明也沒有下雨,收採便會延遲。十月份左右,打完風便收爐。這半年來並非瘋狂採茶,每採兩、三輪便要讓茶樹休養。每年大約採收十多輪,每輪採十多公斤茶青,六公斤茶青只能做出一公斤茶葉,每年出產二十至二十五公斤茶葉。」經營茶園是苦活,純粹為錢是做不來。

因為跟隨客家惠東的製茶技術,嘉道理農場亦主要出產綠茶。「綠茶不經發酵,容易突出苦澀味,所以對茶青特別講究,要採摘特別幼嫩的茶青,硬身老葉不適合做綠茶。」會執著較理想的「一芽一葉」嗎?「其實看管理、憑經驗,有些二葉也是嫩,最重要於採摘時有脆卜卜的感覺。」

揉捻後的茶青因迫出水分的關係,回鑊倒青時散發蒸氣,令製茶室溫度升高,葉子林認為是製茶過程當中最辛苦的步驟之一,而珍姐卻一面從容。
揉捻後的茶青因迫出水分的關係,回鑊倒青時散發蒸氣,令製茶室溫度升高,葉子林認為是製茶過程當中最辛苦的步驟之一,而珍姐卻一面從容。

珍姐在早上以一個多小時採茶 後,便將茶青帶到山中的製茶所。葉子林說:「綠茶的製作要在一天內一氣呵成,因為沾有霧氣、保有水分的茶青,於收採後便會開始發酵,所以要盡快炒至乾身。原理就像洗完衣服不馬上晾乾,放過夜會有異味一樣。」 在製茶所當中,珍姐沒有多餘的動作,就位後便將一斤多的嫩芽倒進大生鐵鑊中,徒手以接近攝氏300度高溫加熱「殺青」,停止茶葉繼續發酵;然後將茶葉倒入竹簍帶上天台「揉捻」,破壞表皮,將茶芽汁液迫出, 以散走青草味及苦澀味。再來便是將 茶葉再次下熱鑊「滾茶」,令茶葉定型,沖泡時便不會容易散開,也更耐泡。最後「炒茶」將茶葉炒乾,把茶碎隔走。

四個步驟,四種手勢,曾燙傷過嗎?「從來沒有,不專心才會被燙傷。」珍姐回答問題時,雙手也沒停下來。「今天天氣好,採茶後可以馬上殺青。如果當天霧氣大,殺青前還要先將茶青霧水吸乾,珍姐有時候還會捧着飯盒炒茶。」旁邊的葉子林笑說。一般來說,早上十時多開始炒茶,下午四時左右才完成炒茶過程,片片皆辛苦!

三個品種一起炒

「因為產量稀少,我們大膽地將三個品種的茶葉一起炒,未能做出如鐵觀音般的精品茶葉。」嘉道理農場從種植二千棵茶苗,到出產綠茶,於碰壁中獲得經驗,於因緣際遇中獲得指點,雖然如葉子林說,茶葉仍處於「農家鄉土階段」,但可說是本地茶葉推廣的一大步。「本地茶葉於十年前無人問津,現在卻有不少人在大嶼山覓地種茶。香港飲茶的人多,製茶人相對也不難找,但種茶人真的寥寥無幾,而嘉道理農場便可分享這方面的經驗。」

嘉道理農場擁有管理茶園的專業,但製茶及品茶方面的技巧品味卻較為粗糙,惟有將這三個範疇視為一條河流的上、中、下游,打通才會絹流不息,產生協同效應。

「現時香港只得嘉道理農場有固定茶青供應,去年有三位充滿誠意的年輕人來到嘉道理農場,表示想製造『香港本地茶』。他們由去年十一月至今已來訪數次採茶青,以專業技術處理,也給了我們不少意見。好像黃枝香澀味重,製成綠茶會苦,其實可以製成紅茶。另外,我們本來認為秋茶是水尾,茶葉健康狀況一般,所以不 感興趣。但年輕人告知秋天降水少、 氣溫低,茶葉苦澀味亦減,在他們建 議下,我們才放膽做秋茶。」

而葉子林提到的三位年輕人, 便是接着來要介紹的茶藝師李天安(Season)、侍茶及製茶師李妍(藍籃)及獨立研究員陳梓霆。

嘉道理農場管理茶園,一直都是摸着石頭過河,也多得高人 指點。葉子林說: 「來自惠安的黃姓高手來到嘉道理,發現 茶園的山坡屬外暗斜,肥料和水分難以保留,後來才將梯田改成內暗斜。」葉子林說種茶急不來,就 該慢慢摸索!
嘉道理農場管理茶園,一直都是摸着石頭過河,也多得高人 指點。葉子林說:「來自惠安的黃姓高手來到嘉道理,發現 茶園的山坡屬外暗斜,肥料和水分難以保留,後來才將梯田改成內暗斜。」葉子林說種茶急不來,就 該慢慢摸索!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新界大埔林錦公路

鍾琰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