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杯「茶走」的時間 蕭博士懷緬年少的蝴蝶邨冬菇亭情味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屋邨尋味

借一杯「茶走」的時間 蕭博士懷緬年少的蝴蝶邨冬菇亭情味

cover

「從前的冬菇亭嘛,檔口多數賣粉麵、白粥、小炒,還有吃一盅兩件的中茶,和奶茶咖啡的西茶,總共五大類。」這天早上,蕭欣浩博士帶我來到柴灣角冬菇亭「鄭榮記」,叫了一杯永遠喝不膩的「茶走」(即奶茶加煉奶),一邊回憶中學生時代在蝴蝶邨冬菇亭吃過的種種味道。

茶走即奶茶加煉奶。蕭博士說,從前的屋邨冬菇亭,例必有一檔專做「西茶」,沖奶茶、咖啡等飲品。
茶走即奶茶加煉奶。蕭博士說,從前的屋邨冬菇亭,例必有一檔專做「西茶」,沖奶茶、咖啡等飲品。

我們尚能在沙田瀝源邨的盛記麵家,感受冬菇亭(第一代公屋熟食中心的俗稱)的風貌,但要知道,冬菇亭在香港早就所餘無幾。「我家樓下的冬菇亭,早就變成領展的連鎖店,沒什麼值得看吧!」當初邀訪到蝴蝶邨時,他尷尬地婉拒我的要求,但卻有另一個提議。「這個冬菇亭座位一字排開的,跟蝴蝶邨格局一樣大;吃的食物也相似,有奶茶、三文治、碟頭飯,甚至是一盅兩件。舊式的冬菇亭就是什麼都賣。」

蕭博士感歎,最原始的冬菇亭風味已所剩無幾。店舖無第二代接手固然是原因,但領展推 高租金、且沒有給予年輕人合適的創業空間,也是另一主因。
蕭博士感歎,最原始的冬菇亭風味已所剩無幾。店舖無第二代接手固然是原因,但領展推
高租金、且沒有給予年輕人合適的創業空間,也是另一主因。

蘊含傳統的設計美學

冬菇亭是最獨特的屋邨建築產物,不但蘊含設計的美與智慧,也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屋邨社區化、居民日常飲食生活的側寫。可知「冬菇亭」只是對這座建築外貌的通俗比喻,本質上它就好比現代的美食廣場,由數家熟食檔組成─四間檔口背靠背,拼成四方亭,各佔一隅;中間設有拱形排氣口,引導廚房熱氣向上排走,同時促使颯爽涼風從旁跑進亭,促成空氣對流,讓亭下人可以親近自然、享受陽光。曾有說,冬菇亭參考了新加坡組屋建設而成。「但亭頂一定要上較堅固的物料,像是紙皮石。那就是防止屋邨有人高空擲物吧!」他打趣地說。

那時,他最期待母親傍晚一聲令下,一家人到小炒檔吃飯,點着又中又西的新奇海鮮菜「芝士牛油焗吊片」。「我總搶着洗碗筷,然後學着鄰桌的男人,把洗碗水豪邁地撥到腳邊的坑渠去!」談到這裏,他流露了課堂不常見的鬼馬本色。

一杯「茶走」加一份鮮油多,曾是他學生時代放學後的下午茶。
一杯「茶走」加一份鮮油多,曾是他學生時代放學後的下午茶。

一個中文系的講師,為什麼會以研究香港飲食文化為志趣?這也許是很多人對蕭博士的疑問,但一聊之下才發現,當講師才是他從未預料的人生際遇。「小時候愛吃快餐,新奇嘛,但到了中學生時代,就喜歡到樓下的冬菇亭吃牛雜麵,開始懂得這些食物有點不一樣。後來畢業也當過全職廚師。」

成長環境對一個人潛移默化的影響,真的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即使那片冬菇亭風貌早已不復在,被領展羅致的一式一樣連鎖店取代,但那飄散在空氣的油煙、碗筷碰撞的清脆聲、阿姐向廚房落單的吶喊聲……都沒曾在心頭上褪去。

尋找最後的屋邨冬菇亭風味,蕭博士建議可 到南山邨一趟。那裏的冬菇亭熟食檔以西茶、 粥店、粉麵店等組成,是最經典的食店種類。
尋找最後的屋邨冬菇亭風味,蕭博士建議可到南山邨一趟。那裏的冬菇亭熟食檔以西茶、粥店、粉麵店等組成,是最經典的食店種類。

冬菇亭的未來

「有哪些冬菇亭美食令你特別回味?」我不禁好奇問。蕭博士笑而不答。也許在大男生而言,冬菇亭是一個獨特的空間,進可攻退可守,既可泰然獨處,也可以跟認識的街坊打招呼、寒暄數句。那裏的食物從來不是格外便宜。居民之所以日復日光顧,全在方便、就腳。「雖然從前冬菇亭由政府(房屋署)管理,接受公開投標時,會先考慮檔口所賣的食物款式,希望以居民為先,把競爭減低;不過店家其實都在暗中較勁搶生意。就像我以前慣常光顧的『財記』(現已結業),後期便把自己定位為『牛雜粉麵咖啡小食店』。」演變成跟茶餐廳一樣的性質了。

粥店,是從前屋邨冬菇亭的鐵腳之一。
粥店,是從前屋邨冬菇亭的其中一隻鐵腳。
粉麵店同是舊式冬菇亭常見的食店類別。
粉麵店同是舊式冬菇亭常見的食店類別。
走一趟南山邨冬菇亭,你尚可從手寫餐牌、舊時鐘,以及微微發黃的牆身上,找到昔日的味道。
走一趟南山邨冬菇亭,你尚可從手寫餐牌、舊時鐘,以及微微發黃的牆身上,找到昔日的味道。

但自九十年代起,房屋署因冬菇亭衍生的衞生及噪音問題,因此停止興建冬菇亭,甚至改變它們的用途。領展接手後,近年冬菇亭亦有着各種的活化發展—有的換上豪華水晶燈,有的變成了基督教會。蕭博士猶幸身為「八十後」,卻能見證冬菇亭的最後風光。曾經有碩士生拜訪他,希望深入了解香港的社區民生,他二話不說帶對方來到南山邨冬菇亭的舊式咖啡室喝奶茶。「現時很多冬菇亭都空置了。假使將租金調低一點,讓年輕人小試牛刀創業,賣手作麵包、蛋糕等,老幼同享,便是一件美事了。」既然冬菇亭曾反映一個年代的民生,他認為如今發展亦應趕上城市的步伐。

但他由此鍾愛那杯甜得化不開的「茶走」,以及吃完難免有點口渴的牛雜麵,也不擔心它們會式微、消失。「吃到最後,你還是最想念、習慣由小吃到大的味道。」想來,當年獨個兒吃着牛雜麵的他,就在靈光一閃間悟出這個道理。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屋邨尋味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