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新加坡人的冬甩 逆轉對蠔餅的想像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劃時代新加坡飲食 窺探兩代承傳的矛盾、挑戰和出路

這個新加坡人的冬甩 逆轉對蠔餅的想像

10.01.2020
郭悠悠
m191106-joyce-1735

這件看起來像隻小飛碟的古早味福州蠔餅,不但是年輕人不惜跨區拜訪的美食,也盛載了王寶華與外婆血濃於水的感情。

「記得那時才九歲,我便開始跟着外婆,在離這裏不遠的小坡三馬路(現為奎因路Queen Street,新加坡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推着木頭車叫賣蠔餅。以前那裏是排屋,聚集了四方八面的人,大家相處溫馨,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光。只是後來某天,一把無情大火把那裏通通燒光,人們也四散東西了。」剪了一頭時髦酒紅短髮、說話爽直的寶華,沒想到今年已五十六歲,隨着年月,也成為孫子的外婆。大概是這份情意結,讓她後來決定繼承外婆手藝開店時,於是選址在同區惹蘭勿剎的吉真那路;即使因租金上漲而搬遷,也是到數街之隔的白錫熟食中心。

m191106-joyce-1771
m191106-joyce-1780
m191106-joyce-1769
m191106-joyce-1766
每件蠔餅都是新鮮炮製的。先把預調粉漿加在小圓鐵烙上,然後先後加上蠔仔、蝦仁、豬肉碎、芹菜等,然後再淋上粉漿封好,放進滾油炸熟,期間也要不停翻拌。

蠔餅 vs 冬甩

遷來又搬去,看來是新加坡小販的共同命運。這不獨是賣熟食的小販。兩年前,同區的結霜橋二手市集也被勒令關閉。那是新加坡最後一個二手市場,有着英國殖民地時士兵買賣軍用品的歷史印記,可是這還是撼不過城市的高速發展,命運與去年被迫清拆的梧槽坊彩虹組屋一樣,成為了現代化的犧牲品。既然敵不過大政策,那就惟有變通求存吧。老攤販現時都結伴成羣的,定期到不同的夜市重辦結霜橋市集,將市集以流動的方式延續下去。

m191106-joyce-1752
看不出染了一頭時髦酒紅短髮的寶華,已成為了外婆了。現時她已是半退休的狀態,生意交由丈夫照顧。

着實,蠔餅也是新加坡人變通的成果。「起初我們賣蟶餅,後來蟶子被禁止進口,於是就改用蠔仔做餅。」寶華憶述說。有趣的是,移居到新加坡的多是福建人,而這個來自福建省東部福州的小吃,卻深受「新福建人」的喜愛,早餐時會連同白粥吃,後來才漸漸「單飛」,演化成小吃。當地人都視它為「新加坡冬甩」,小小的一個,與香港常見的潮州蠔餅很不一樣,卻承載多少華人的集體回憶。

m191106-joyce-1784
福州蠔餅寶華的蠔餅很易認,全因加了她喜愛的江魚仔,自成一格,吃來特別卜脆香口(SGD $2)。

粒粒飽滿的鮮蠔仔

現時新加坡有數家專賣蠔餅的小店,不過寶華的蠔餅卻是一眼能辨。「以前不喜歡花生,所以改下江魚仔囉!」不過除此以外,材料和做法都是依據外婆的食譜製作,在小圓鐵烙上放上以番薯粉、麵粉、鰹魚粉等調成的粉漿,然後放入餡料包括鮮蠔仔、豬肉碎、蝦仁、芹菜及葱,再放進劈啪作響的大油鑊炸香。即使店外的人龍有多焦躁,她也堅持用慢火慢慢炮製蠔餅。

「一定要耐心地炸,蠔餅兩面都要炸得均勻,餅裏要熟,吃來金黃卜卜脆。每一個蠔餅計起來,要炸八分鐘!」她說。原來時間是美味的關鍵,也是堅實口碑的骨節眼。當然,這也有賴兩口子多年的良心操作,用上成本較高的優質紅鷹標菜油,而且天天換油,直將為家人烹調的心思,放諸在生意之中。這種溫度,年輕人也直接感受到,人人不顧燙嘴,用雙手隔着牛皮紙袋一口一口吃,跟吃漢堡包沒兩樣的開懷。

m191106-joyce-1783
福州從前以蟶子做餅,不過由於不能入口,因此都改成用蠔仔製作。寶華說她現在用韓國蠔仔做餅。

自從當上外婆後,寶華已把心力投放在照顧孫兒上,只於周末到店中幫忙,並由丈夫陳福德接力做蠔餅。那麼女兒們呢?「她們小時候都有幫忙,所以都懂得做蠔餅。」但她說,假使日後生意後繼無人,也不會覺得可惜。「我的興趣,剛好也是我的財產。這樣才會愈做愈好。」沒想到她如此豁達,不過近年大學畢業、從事銀行業的大女兒,也主動幫忙打理臉書,吸引年輕人們光顧。畢竟,將來的事,誰都說不定呢。

 

福州寶華蠔餅

#02-34 Berseh Food Centre, 166 Jalan Besar, Singapore 208877

+65 8112 5286

郭悠悠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劃時代新加坡飲食 窺探兩代承傳的矛盾、挑戰和出路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