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尤其中式的,好像只為素食者果腹而存在,不需好看不求驚喜。由數年前開始,不少米芝蓮餐廳也推出素食嘗味餐單,如 MORA、TATE、Arcane和Roganic等,但就像於酒吧當中,提供無酒精飲品一樣,因低調而不成風氣。直至中餐廳「圓」的出現,才於香港素食界泛起久違的漣漪。
笑稱是「10%素食者」的邵德龍師傅,自言愛肉也愛素:「品味美食沒有分素或肉, 無論素食或肉食,都是一種生活體驗。食物一定要有自身的味道,賣相、口感、味道只要做得出色,加上自己喜歡,那便去品味體驗。」 那為何會構思出「圓(YUEN)」這間以素食為主題的精緻餐廳?「因為香港沒有這類型的素菜餐廳。」邵師傅直白說,「『精緻』能勾起注意力,以中國素食的文化歷史為底韻,演繹出精緻的體驗,我敢說『圓』是全港第一家!」
從文化出發
西方也有素食的文化,但食素原因不外乎為了健康、環保,「我覺得淵源不及中國深厚,也不追求菜式意義,只是將蔬菜放在一起。中國的茹素文化,與宗教密不可分,講究無五辛之餘,菜式也充滿寓意。」邵師傅舉例,「法海蒲團」形似坐禪的蒲團,充滿非凡入聖的意境;新年時的素雞、素鵝、素魚、素鮑魚……更是形似味似,寓意豐富,表達祝福,「其實早在西方植物肉之前,中國已有素肉。」
餐廳背景與宗教無關,邵師傅強調想承傳的是中國文化。但要麼不做,要麼做到最精,這裏沒有五辛,莫說廚鍋,連餐桌也不可沾肉,員工用膳要吃肉吃葷的話,規定只可外出用餐,不容許半點破壞餐廳氛圍。
餐廳一室清心的白,石地板配木桌,點綴以代表團圓、生生不息的圓形元素,滲滿禪意,與西式開放式廚房沒有違和感。「這廚房沒有明火,也沒有中式鑊,要烹調出色香味全的菜餚,與設備無關,而與人有關。」他指出,經驗豐富的師傅,不論用甚麼工具烹調也能得心應手,「時代不斷進步,以前用大鍋蒸魚,只因為未發明出蒸焗爐,並非舊法勝新法。」
力圖消弭國界
這裏的素菜底韻是中菜,加以西式烹調 技巧和現代擺碟美學去演繹。「烹是煮法,調是調味,烹調技巧千變萬化,沒有限制,素菜 亦然。法式意式日式中式也好,最重要考量味道和口感,發揮食材原味。而且你說分子料理來自西方嗎?中國的豆腐早就採用這種技巧。」品味也好,烹調也好,素與肉對邵師傅來說不存在差異。
說得輕鬆,設計餐單的難度可極高。負責執行的年輕基師傅認為,「素菜,千萬不可每道菜也清淡,要有高低起伏的分明層次。」 餐廳只提供嘗味餐單,由三道菜至十二道菜,素菜排序經過細心考量,運用各地時令食材,也從中國不同縣省菜式取得靈感,好像「苗族 酸湯、西瓜、藏紅花」,貴州苗族香酸湯一般 是以每天煮飯時的米湯或淘米水,加上番茄存於竹筒或瓷缸中讓其自然發酵。當地經典是將淡水江魚放入滾開的酸湯中,再加以木姜子、生薑和辣椒等調味製成酸湯魚,而「圓」的素食版本,則加入西瓜、青瓜和椰菜花。中菜底韻、法式賣相,卻有種泰國冬蔭功酸香清爽。
集合九款民間經典甜品的「冬蜜、九宮格」,更是邵師傅的得意之作。「坊間還有甚麼甜品可以做到每一口不同味道?品嘗九宮格的次序改變,整個口味層次也不同。還可以按時令轉變食材,讓這道甜品可以長生不老!」
一往無前的嘗試
在中環開設高檔素菜餐廳,賺錢嗎?「做先鋒,可獲得代表性和超逾性,但也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甚至預了蝕錢。不過要有開始,才能累積經驗,『圓』是值得在香港出現的餐廳,能為本地中菜飲食界增添多元化,對品牌形象也是好事!」挑戰大,滿足感更大,尤其素食者喜見香港素食在進步,「客人覺得有驚喜,業界也認同,這都是金不換!」
圓
中環荷李活道1-13號華懋荷里活中心地下2號舖
2728 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