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種麵包,是香港很常見的美食;精釀啤酒,也在香港餐飲界流行了好久。只是,用「酸種麵包釀啤酒」的風潮,似乎只於疫後在香港流行起來。
過往,不少香港精釀啤酒品牌都主打用本地水果、本地食材製作啤酒,如香水檸檬、洛神花、龍眼蜜,甚至涼茶蔗汁,突顯香港可遇不可求的物產,並藉此展現它們的最高經濟價值。近年,一些餐廳、酒吧亦加入釀啤酒行列,起初相信純為貼合「餐酒配搭」的趨勢,提高客人享樂體驗;唯經疫情洗禮後,「惜食」、「可持續發展」成了更多人關注、投入的領域,從而激蕩業界人士、主廚再次思考釀啤酒的意義。
「我希望,透過升級再造(Upcycling),用沒有人吃的自家製酸種麵包釀酒,讓它不再是廚餘。」主廚Richard Ekkebus說。
向可持續發展邁進
月前到訪法國菜餐廳Amber,入座後,廚藝總監Richard Ekkebus請侍酒師斟了一杯配酒,「喝喝看。」他也不說為什麼。我細細品嘗,黑褐酒色中散發優雅麥香;Richard邊從旁解說,這是他用廚房餘下、客人沒吃過的麵包去釀,花了一年時間屢敗屢試。
眼前這支「環保啤酒」,這讓我想起美國人有個有趣的比喻:Beer is liquid bread。麵包與啤酒,原料成分確有共通處,讓啤酒可以取代釀製啤酒的其中一項材料大麥。記得約在三年前,香港初創品牌Breer就看中這一點,遂於麵包店及餐廳回收共一千公斤剩餘麵包,生產超過六千公升啤酒,讓廚餘瞬間成為可持續發展食材。放眼新加坡、英國等地,也有新崛起的初創品牌如CRUST、Crumbs Brewing,正在用相同原料、向相同目標邁進。
「我們試着用氣炸鍋,將酸種麵包烤至不同程度逐一試驗,結果發現烤至百分之七十五的,所釀的香氣、風味最豐富。」用於米芝蓮級餐廳,Richard自必對味道講究,連用瓶也不例外:選優雅的香檳瓶,不論與餐廳格調,抑或搭配擺盤精緻的鰹魚、平原雞主菜亦毫不違和。「啤酒在瓶裏還會繼續發酵,完善本身的風味。」他解釋時呷了一口,看得出他對成品表現頗滿意,「但我心底最希望喚起香港人惜物的意識。很深刻十九年前初來香港,人人都在追逐最新型號的手機、汽車……」
除了麵包,常見廚餘還有蛋殼、咖啡渣及果皮,在Richard眼中堪為「四大廚餘」。不過我相信科技能帶來新景象,讓「食有餘則釀酒」這句老話含有更深遠的意義。
用本地香料同樣可取
不過也不是有那麼多餐廳願意投放資源研發環保啤酒。但莫以善小而不為,業界也不一定要依循這方法為環保出力,酒店酒吧ARGO的作法同樣可嘉。就在半年前,首席調酒師陳堯(Yvonne)便與團隊到大澳,採集各種香料,如野生花椒、烏柑葉、四季橘作原材料,釀出小批次、低碳足跡的季節啤酒(Saison),用作配搭酒吧的炸物小吃。你也許吹毛求疵說:「啤酒花不是本地種植的吧?」但我想,這只不過是時日問題;數個月前,香港已有元朗農場以「有機魚農共生」方式成功培殖出釀造主材料—啤酒花。真真正正的「可持續發展啤酒」,不遠矣!
a. Amber
中環皇后大道中15號置地文華東方酒店7樓
2132 0066
b. ARGO
中環金融街8號香港四季酒店大堂
3196 8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