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一隻在香港人心目中『一定要收藏』的咖啡濾杯?」
也許是生來的藝術家脾性使然。眼見近年日本、台灣等亞洲城市不停推出新的咖啡濾杯,而自己的學生亦這樣建議時,年輕的本地陶藝家姚俊樺一直努力思考怎樣為濾杯添加獨特性。「我不希望用家只把它當成一個沖煮工具。」他說,理想的咖啡濾杯,應該是各有姿態,充滿個性,也能訴說不一樣的城市故事。總之,與傳統陶瓷所傳遞的一致、和諧感不同。
只是,咖啡濾杯的傳統模樣,從上世紀初的Melitta單孔扇形濾杯一路發展到今天,有些機能性的部分還是需要保留的,例如手柄和濾孔;唯一能改變的,大概是物料、肋骨形態等細節。有外號「馬騮」的姚俊樺,平日就是趁周末行山時,把看到的大自然景物當作他的創作養分。「動物的骨、角、牙等,一般人都覺得很粗糙,但我卻認為有種未經雕琢的自然美。」
連行經的荒廢老屋、乾魚塘時,他也會躬身細看當中的泥土。「某間荒廢老屋內的泥土,砂粒感很重,可以增強濾杯的凹凸觸感;粉嶺鹿頸村南涌魚塘內的,也能豐富手感;至於荃灣山上的客家古村川龍,泥土顏色就是最漂亮了。」他說,現時他的咖啡濾杯便用了三至四款本地泥土,再混合現成陶藝土練成,然後修坯、素燒、上釉等;不過收集泥土的過程卻不容易。「這涉及土地擁有權吧!郊野公園的固然不能用;倒是到小村子逐家逐戶問村民,好多時他們聽到我的想法後,都容許我帶走。」
姚俊樺的咖啡濾杯,最特別之處,是沒有跟從大眾,加入有助去水的垂直肋骨,反倒在塑形時用修坯刀一口氣𠝹出漩渦狀坑紋,釉燒後看起來像行星環,泥土砂粒就如數百顆細星。這是他某晚在山上看見的難忘景致嗎?
濾杯形態雖美,但如此設計,卻減慢了水的流速,讓咖啡萃取時間增加,因此個人認為,這個濾杯比較適合沖煮深焙咖啡;而且,相比市面其他濾杯,隨心刻劃的坑紋,也無形犧牲了沖煮的穩定性了。不過,平時我們欣賞咖啡的風土多元性,但在沖煮時卻反過來追求一致性,某程度上不也存有矛盾嗎?這樣不拘一格的設計,也像極讓我們學習以新角度重新欣賞咖啡。
Hapi Coffee Roaster
https://www.hapicoffee.store/